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班队会

1.“传统节日知多少”的主题班会

(1)主题语: “四时八节”,是益阳本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原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时”。“八节”呢?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东至、立秋、立冬此八节,而是指流行于民间的八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日(重阳节)、过年(除夕日)。

(2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之风俗。北宋太宗年间(988-1003),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此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也盛行。

中秋节对上联:一聊相识,再聊相知,相见更叹恨晚,红线巧牵姻缘 中秋节对下联:千里共月,万里共网,天涯亦如咫尺,小屋喜迎中秋

2中秋节对上联: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 中秋节对下联:半樽酒入肠,愁漫天,珍珠泪无语<br>;一江水东流,几多愁,相顾影自怜

3中秋节对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中秋节对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4中秋节对上联:碧海青天,嫦娥应悔偷灵药 中秋节对下联:一身虎胆,后羿无惧射九日

5中秋节对上联:往事难回首,回首断肠回 今宵醉苦酒,苦酒独饮苦 中秋节对下联:明朝奔圆月,圆月中秋圆

(3)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因此,“花好月圆”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该节日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心理是极为有情致、颇具诗情画意的。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习俗有异,但有许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①拜月赏月:每当明月升起,清辉晒满大地之时,人们便在露天或桂花树下摆设桌椅,把圆形的果子(苹果、葡萄、枣子等)和圆形的食品(月饼、糖果等)端上桌子。全家老小围在桌边,默默地仰视着明月,肃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之后,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辉。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时此刻往往会诗兴大发,搜索枯肠,吟诗唱对。因故不能回家团聚的夫妻、情侣,身处异乡,仰望圆润的明月,勾起对故乡亲人无限思念之情。宋朝大诗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无疑是给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团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人们把中秋明月当作团圆的象征,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者,总是在中秋佳节之夜,每当看到“床前明月光”时,便会“疑是地上霜”,然后情不自禁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起来。无疑,唐朝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自古以来独处异乡之人对自己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情结,深刻揭示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深情向往。

②品尝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

③送礼拜节: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如当代月饼有“七星伴月”,“八仙团圆”,“九龙戏珠”等等。均是双数,又是名牌,价格也不菲哟。

④中秋集会: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庆大会等。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海滨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饰贸易集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场面盛大而热闹非凡。有的地方节日集会自娱自乐,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2.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班会的资料

一、“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是益阳本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原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时”。“八节”呢?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东至、立秋、立冬此八节,而是指流行于民间的八个重大的传统节日。

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日(重阳节)、过年(除夕日)。 二、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

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

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

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

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

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

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

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6、吃团年饭: 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

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

7、守岁、关财门: 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2~3小时不散席。

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

七仙湖区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

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 9、耍龙舞狮打花鼓: 10、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

三、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

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①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

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六、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人们简称“六月六”,为“天贶节”。

始于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天贶”即“天赐”之意。真宗以第二次降“天书”至各地之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并于岱庙修筑“天贶殿”。

八、乞巧节 “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

源于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里。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

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节。

3.本国古诗词中写传统节日、风俗的有哪些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风俗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4.本国古诗词中写传统节日、风俗的有哪些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风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5.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以及习俗

1。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3。

《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

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

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节5。

《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

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端午节。

6.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班会的资料

一、“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是益阳本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原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时”。“八节”呢?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东至、立秋、立冬此八节,而是指流行于民间的八个重大的传统节日。

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日(重阳节)、过年(除夕日)。 二、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

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

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

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

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

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

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

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6、吃团年饭: 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

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

7、守岁、关财门: 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2~3小时不散席。

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

七仙湖区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

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 9、耍龙舞狮打花鼓: 10、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

三、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

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①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

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六、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人们简称“六月六”,为“天贶节”。

始于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天贶”即“天赐”之意。真宗以第二次降“天书”至各地之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并于岱庙修筑“天贶殿”。

八、乞巧节 “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

源于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里。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

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节日。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班队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班队会

诗句

伤感冬天古诗词大全

阅读(214)

1.冬天伤感的诗词 白居易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吕温 【冬夜即事】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白居易 【冬夜闻虫】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诗句

形容人品质美好的古诗词

阅读(220)

1.形容人拥有美好品质的诗句 1、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4、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7、墙角数枝梅,凌

诗句

感谢兄弟的古诗词

阅读(301)

1.形容感激兄弟情意的诗句 一、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二、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唐朝诗人王勃

诗句

八语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题

阅读(192)

1.谁有八年级上课后古诗的赏析题和答案 《长歌行》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

诗句

2016八上课外古诗词教案

阅读(178)

1.2016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颗课后古诗 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句

野有蔓草古诗词吟唱

阅读(207)

1.诗歌《野有蔓草》 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蔓(音万):茂盛。漙(音团):形容露水多。 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婉:美好

诗句

有关星满天的古诗词

阅读(241)

1.关于满天星的古诗句 1、《塞鸿秋·春情》宋代陈与义原文: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译文:这么迷人夜晚可惜无人来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2、《嫦娥》唐代诗人李商隐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译文:透

诗句

古诗词优美语段

阅读(188)

1.优美语句古诗词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

诗句

岁月轮回古诗词

阅读(546)

1.形容轮回的诗句 1、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2、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

诗句

小学六级古诗词教学分几步

阅读(348)

1.古诗鉴赏分哪几步 诗歌鉴赏步骤 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

诗句

想念家古诗词

阅读(302)

1.关于思念家的古诗词 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

诗句

古诗词中地点的典故

阅读(199)

1.古诗词中地点的典故或含义 常见意象解析登楼、凭栏;多为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化碧;喻指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烂柯;比喻离家年久饮酒;多传达豪情;苦闷和郁郁不得志之情杜鹃啼血;喻指怜苦之事杨柳;多传达怨别;怀

诗句

唐诗算不算古诗词

阅读(245)

1.什么叫做诗歌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

诗句

野有蔓草古诗词吟唱

阅读(289)

1.诗歌《野有蔓草》 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蔓(音万):茂盛。漙(音团):形容露水多。 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婉:美好

诗句

伤感冬天古诗词大全

阅读(214)

1.冬天伤感的诗词
白居易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吕温 【冬夜即事】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白居易 【冬夜闻虫】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诗句

形容人品质美好的古诗词

阅读(220)

1.形容人拥有美好品质的诗句
1、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4、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7、墙角数枝梅,凌

诗句

感谢兄弟的古诗词

阅读(301)

1.形容感激兄弟情意的诗句
一、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二、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唐朝诗人王勃

诗句

八语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题

阅读(192)

1.谁有八年级上课后古诗的赏析题和答案
《长歌行》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

诗句

2016八上课外古诗词教案

阅读(178)

1.2016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颗课后古诗
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句

野有蔓草古诗词吟唱

阅读(207)

1.诗歌《野有蔓草》
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蔓(音万):茂盛。漙(音团):形容露水多。 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婉:美好

诗句

有关星满天的古诗词

阅读(241)

1.关于满天星的古诗句
1、《塞鸿秋·春情》宋代陈与义原文: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译文:这么迷人夜晚可惜无人来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2、《嫦娥》唐代诗人李商隐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译文:透

诗句

名人古诗词大全摘抄大全集

阅读(238)

1.名人古诗大全
1、《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州桥》【宋】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