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于柳文化的古诗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
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 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东汉《古诗十九首》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诗句。
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西汉孔子第十一代孙孔臧也写有《杨柳赋》名篇。
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
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
《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
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
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
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 正是如此。
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柳树还是历代诗人表达春天的符号象征。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
故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
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诗人突出“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形象鲜明。
柳树最早向人们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唐大诗人杜甫《柳边》有“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诗句。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前引贺知章的《咏柳》诗则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春风中的柳丝,鹅黄嫩绿,令人赏心悦目;柳丝摇摆,仿佛在喁喁低语,向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2.有关柳文化的资料有哪些
介绍 【柳文化集锦】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插柳】 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
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折柳】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
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戴柳】 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
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射柳】 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
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
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 【赏柳】 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
《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喻柳】 柳树柳是美好的象征。
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
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
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
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咏柳】 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
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 【爱柳】 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咏柳诗】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
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
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
3.柳文化的介绍
【插柳】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
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折柳】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
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戴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
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射柳】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
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
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赏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
《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征。
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
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
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
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咏柳】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
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爱柳】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咏柳诗】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
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
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
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
至魏。
4.关于梅兰竹菊的诗句,每个一首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兰:
汪士慎
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
与我共幽期,空山欲归远。
竹: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菊:
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
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
可怜公子惜花心
5.描写康乃馨的诗句
关于康乃馨的诗句:
儿在千里读书忙,每当孤灯倍思乡。
梦中寄送乃馨去,感望爷娘共福康。
王安石有诗言:
退公诗酒乐华年,欲取幽芳近绮筵。
种玉乱抽青节瘦,刻缯轻染绛花圆。
风霜不放飘零早,雨露应从爱惜偏。
已向美人衣上绣,更留佳客赋婵娟。
寓意:
康乃馨,大部分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红色代表了爱和关怀。粉红色康乃馨传说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到苦难流下伤心的泪水,眼泪掉下的地方就长出来康乃馨,因此粉红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与玫瑰所不同的,康乃馨代表的爱表现为比较清淡和温馨,适于形容亲情之爱,所以儿女多献康乃馨给自己的双亲。康乃馨的赞美词
一朵清香的浅笑,一段放心不下的过往。
一瓣一心一寄托,一枝一叶一关情。
一株壮实的杆,一道脆亮的弧线。
一白让人心疼,一红让人心痛。
一朵一见钟情,一簇一生一世。
一声祝福潜人心肺,一滴馨香漫天飞舞。
6.关于梅、兰、竹、菊的诗句.
梅兰菊竹诗四首 梅 黄昏风雨断桥头,更被群芳妒不休。
奇士梅花今古慨,凄凉岂独问天楼。 兰 闻香喜识玉兰幽,雅洁清新韵欲流。
入画入歌皆不愧,也宜春色也宜秋。 菊 一 含翠分黄意念深,有人默契费沉吟。
群芳斗艳争春去,独向清秋展素心。 二 含香挹露黄金靥,耐冷凌霜造化功。
不羡繁华桃与李,朱砂石畔笑秋风。 三 德全五美号兼材,万物萧条独盛开。
唯有钧翁知我意,笔移金蕊入萧斋。 1、三国时钟会《菊花赋》:“夫菊有五美焉为:黄花高悬,准天极也;纯 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 仙食也。”
兼材,指菊花有多种用途,如药用、除虫用、食用及观赏用等。” 2、广西艺院大雕塑家、画家朱培钧老曾画菊相赠,并系以诗曰:“萧瑶潇洒有风神,笑傲江湖剑胆心。
最爱千禧迎瑞气,黄花晚节共芳馨。” 题台岛易苏民先生《兰竹图》 劲节独能持,幽香有所思。
比邻兄与弟,同气复连枝。
7.关于爱晚亭的诗句
有一首唐代杜牧的山行,就是关于关于爱晚亭的诗句。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爱晚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是在乾隆年间,由当时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的,本名“红叶亭”,又称“爱枫亭”,后来改为“爱晚亭”。与安徽的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山行
8.关于紫藤花的诗句
《紫藤树》
唐 : 李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秋思》
宋 : 陆游
一篇旧草天台赋,六幅新传太华图。
占尽人间清绝事,紫藤香起竹根炉。
《胜业寺悦亭》
宋 : 黄庭坚
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
不见白头禅,空倚紫藤杖。
《都尉山亭》
唐 : 杜审言
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
下钓看鱼跃,探巢畏鸟飞。
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
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
《忆平泉杂咏·忆新藤》
唐 : 李德裕
遥闻碧潭上,春晚紫藤开。
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
清香凝岛屿,繁艳映莓苔,
金谷如相并,应将锦帐回。
9.关于嘉峪关的诗句
描写嘉峪关的诗词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出塞》--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
胡宿
汉家神箭定天山,烟火相望万里间。
契利请盟金匕酒,将军归卧玉门关。
云沈老上妖氛断,雪照回中探骑闲。
五饵已行王道胜,绝无刁斗至阗颜。
闻山海古榆关,今日行经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明.陈棐《祁连山》)
七古.嘉峪关秋望
边塞暮雨催霜秋,黄花泼香竞野畴。
最是烽堠经世面,长烟落照立云头。
浪淘沙.嘉峪关
雪舞冻云低,变幻熊罴。飞檐重阁比天齐。铁马冰河闻柝斗,风掣旌旗。
叹赏一砖泥,远望安西。丝绸古道旅人稀。梦上昆仑寻隐士,再论禅机。
七绝.咏嘉峪关
关山南北共争雄,云压缭垣雪压峰。
黄昏宿燕归来晚,怨锁双扉鸣漠风。
古风.嘉峪关吟(二首)
一
秋登嘉峪关
天高云谈远
仰视古关隘
犹聆壮士面
俯拾残箭镞
顿觉体生寒
伊吾古天地
思绪怅茫然
二
茫茫戈壁缈缈天
遥想迁客泪不干
叹服先贤投笔志
驼铃声里夕阳圆
七律.咏嘉峪关
胡杨已老叶仍青,沙枣花开香满庭。
种柳千丛欺大漠,驰峰万里揖长城。
钢花更比春花艳,古月岂如今月明?
莫道河西焦苦地,楼台处处阻云行!
破阵子.游嘉峪关
万里长城西起,边陲锁钥雄浑。
悬壁纵伸山脉里,策马挥鞭第一墩。
轻蹄重辙痕。
战鼓咚咚又击,呐声阵阵欣闻。
天地静观奇布阵,铁马金戈气势存,
沙场壮士魂。
卜算子.嘉峪关
百丈伟雄关,
楼角悬星斗。
万里城垣远接天,
垣上飞云走。
秋夜月如钩,
风雪长相守。
昔日狼烟不再看,
牧笛东风柳。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柳文化的诗句(观于柳文化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