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王维的过香积寺的诗歌鉴赏答案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在 诗歌创作中往往阐发佛教禅理和隐士生活,特色鲜明,自成一家。
这首《过香积寺》,可视为其后期成熟的代表作。此诗能够将佛教禅理与山水景物融于一炉,尽抒作者的高雅韵致和生命情调。
《过香积寺》是一首短小的五言律诗。题为“过香积寺”, “过”是过访之意。
香积寺是唐代著名寺院,“香积”取名缘自《维摩经》:“维摩遣八菩萨往众香国礼佛言,愿得世尊所食之余,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饭与之。”此寺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南神禾原上,原貌不存。
首联开篇用“不知”领起,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数里”,表行程漫漫。
“云峰”指云雾萦绕的高山。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有云:“寝瘵谢人徒,灭迹入云峰。”
山势渐 高,不见古寺的踪迹,只见山峦高耸,直插云天。这}人迹罕至的云峰令人心旷神怡,正契合了诗人高蹈的生命情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
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 中间两联铺写了寻访古寺沿途所见景物。
山 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诗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悠长的钟声,不禁发出“深山何处钟”的疑问,虽是疑问,实际上又加以肯定答复。这回荡的钟声,衬托出古寺的遥远和幽静。
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里“何处”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缈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人化,接着又落笔眼前,采用倒装句,“泉声咽危石”是“危石”边“泉声咽”,“日色冷青松”是“青松”上“日色冷”,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
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
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王右丞集笺注》)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尾联两句才写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诗人体会到禅理,排除烦恼,闲适自在。“安禅”是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眼观鼻,鼻观心,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
“毒龙”典出《涅槃经》,经文上说:“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毒龙”可比喻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如佛经所言的贪、嗔、痴三种人的根本烦恼。
关于“毒龙”还有一则盘陀王依佛法制伏毒龙的故事。日暮时诗人立于寺前潭边,安禅入定,想到制伏毒龙的故事,一是杂念排除,尘心尽消,如毒龙之被制伏;一是赞颂佛法无边,心向往之。
因此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旨。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为人所称道,就在于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人禅的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而这种境界的获得,关键得力于其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其一,“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
山水诗是在南朝佛教大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受到南朝佛家支遁“即色游玄”论的影响,“即色游玄”是山水诗一贯采用的艺术结构模式。这一结构并不纯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和表现问题,而是一个运思方式、审美原则的问题。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就采用了这一传统的艺术结构。诗中描写山中寺外的清幽自然景色和“薄暮空潭曲”的眼前之景,都可以统称作“色”,与“安禅制毒龙”的佛理禅思,所谓“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
王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运用“即色游玄”艺术结构时,能够做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这其中还包含着自然景色与王维本人“无心于万物”的佛玄心胸相互契合而相互激荡的中间环节,故而诗人能够将禅的拈花微笑的最高境界转化为诗歌中空明脱俗的审美之境。
其二,顿悟的运思方式。王维笃好南禅宗,曾为南禅宗开宗立派的大师慧能写过碑志。
在修行方法上,慧能主张不假外求,*自己心内的“己心弥陀”(有称“自性弥陀”)顿悟。这种顿悟的修行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常说的直觉、灵感等,与艺术思维有共通性。
王维本人悟性极高,他的诗歌创作看似写景,实在参禅,如这首《过香积寺》中,古木、山径、钟声、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等自然物象,都可用以印证诗人归寂的心态。王维通过对自然景物真实平常的表现,以求得不执著于外物、不重乎形式,来获得对禅体悟的境界,这正是顿悟的艺术表现。
其三,诗中藏画的艺术技巧。王维本人是丹青好手,他在营。
2.求王维的过香积寺的诗歌鉴赏答案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在诗歌创作中往往阐发佛教禅理和隐士生活,特色鲜明,自成一家。
这首《过香积寺》,可视为其后期成熟的代表作。 此诗能够将佛教禅理与山水景物融于一炉,尽抒作者的高雅韵致和生命情调。
《过香积寺》是一首短小的五言律诗。题为“过香积寺”,“过”是过访之意。
香积寺是唐代著名寺院,“香积”取名缘自《维摩经》:“维摩遣八菩萨往众香国礼佛言,愿得世尊所食之余,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饭与之。 ”此寺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南神禾原上,原貌不存。
首联开篇用“不知”领起,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数里”,表行程漫漫。
“云峰”指云雾萦绕的高山。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有云:“寝瘵谢人徒,灭迹入云峰。”
山势渐高,不见古寺的踪迹,只见山峦高耸,直插云天。 这}人迹罕至的云峰令人心旷神怡,正契合了诗人高蹈的生命情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
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中间两联铺写了寻访古寺沿途所见景物。山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诗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悠长的钟声,不禁发出“深山何处钟”的疑问,虽是疑问,实际上又加以肯定答复。
这回荡的钟声,衬托出古寺的遥远和幽静。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这里“何处”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缈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人化,接着又落笔眼前,采用倒装句,“泉声咽危石”是“危石”边“泉声咽”,“日色冷青松”是“青松”上“日色冷”,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 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
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
“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王右丞集笺注》)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尾联两句才写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诗人体会到禅理,排除烦恼,闲适自在。
“安禅”是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眼观鼻,鼻观心,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毒龙”典出《涅盘经》,经文上说:“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
“毒龙”可比喻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如佛经所言的贪、嗔、痴三种人的根本烦恼。 关于“毒龙”还有一则盘陀王依佛法制伏毒龙的故事。
日暮时诗人立于寺前潭边,安禅入定,想到制伏毒龙的故事,一是杂念排除,尘心尽消,如毒龙之被制伏;一是赞颂佛法无边,心向往之。因此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旨。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为人所称道,就在于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人禅的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
而这种境界的获得,关键得力于其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其一,“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山水诗是在南朝佛教大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受到南朝佛家支遁“即色游玄”论的影响,“即色游玄”是山水诗一贯采用的艺术结构模式。
这一结构并不纯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和表现问题,而是一个运思方式、审美原则的问题。王维这首《过香积寺》就采用了这一传统的艺术结构。
诗中描写山中寺外的清幽自然景色和“薄暮空潭曲”的眼前之景,都可以统称作“色”,与“安禅制毒龙”的佛理禅思,所谓“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 王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运用“即色游玄”艺术结构时,能够做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这其中还包含着自然景色与王维本人“无心于万物”的佛玄心胸相互契合而相互激荡的中间环节,故而诗人能够将禅的拈花微笑的最高境界转化为诗歌中空明脱俗的审美之境。 其二,顿悟的运思方式。
王维笃好南禅宗,曾为南禅宗开宗立派的大师慧能写过碑志。在修行方法上,慧能主张不假外求,*自己心内的“己心弥陀”(有称“自性弥陀”)顿悟。
这种顿悟的修行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常说的直觉、灵感等,与艺术思维有共通性。王维本人悟性极高,他的诗歌创作看似写景,实在参禅,如这首《过香积寺》中,古木、山径、钟声、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等自然物象,都可用以印证诗人归寂的心态。
王维通过对自然景物真实平常的表现,以求得不执著于外物、不重乎形式,来获得对禅体悟的境界,这正是顿悟的艺术表现。 其三,诗中藏画的艺术技巧。
王维本人是丹青好手,他在。
3.悟禅的诗句有哪些
菩堤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抚拭, 莫使惹尘埃。
空手把锄头 ——南北朝•善慧大士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千 家 饭 ——南北朝•契此和尚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插 秧 诗 ——南北朝•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物先天地 ——南北朝•善慧大士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和无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 ——梁•刘孝先 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
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 山林避炎影,步径逐凉风。
平云断高岫,长河隔净空。 数萤流暗草,一鸟宿疏桐。
兴逸烟宵上,神闲宇宙中。 还思城阙下,何异处樊笼。
东林寺诗 ——梁•刘孝绰 月殿耀朱幡,风轮和宝铎。 朝猿响薨栋,夜水声帷箔。
入若邪溪诗 ——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开善寺诗 ——梁、陈•阴铿 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赠法和颂 ——后秦•鸠摩罗什 心山育明德,留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晋•帛道猷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带下,故有上皇民。
祖道赋诗 ——隋•慧晓 平生本胡越,闽吴各异津。 联翩一倾盖,便作法城亲。
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伸。 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
子向径何道,慧业日当新。 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
沉浮从此隔,无复更有因。 此别终天别,迸泪忽沾巾。
赠衡岳僧 ——唐•怀素 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清松。
题僧院 ——唐•灵一 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简寂观 ——唐•灵彻 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月夜泛舟 ——唐•法振 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 漾舟人不见,卧如武陵花。
暮秋宿友人居 ——唐•无可 招我郊居宿,开门但苦吟。 秋眠山烧尽,暮歇竹园深。
寒浦鸿相叫,风窗月欲沉。 翻嫌坐禅石,不在此松阴。
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 ——唐•皎然 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挂枝。
宿支硎寺上房 ——唐 (作者不详) 上方精舍远,共宿白云端。 寂寞千峰夜,萧条万木寒。
山光霜下见,松色月中看。 却与西林别,归心即欲阑。
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 ——唐•大颠 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马上作 ——唐•贯休 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音,家在凝岚一点中。
春送僧 ——唐 (作者不详)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寄诗友 ——唐•齐己 天地有万物,尽应输苦心。 他人虽欲解,此道奈何深。
返朴遗时态,关门度岁阴。 相思去秋夕,共对冷灯吟。
怀巴陵旧游 ——唐(作者不详) 洞庭云梦秋,空碧共悠悠。 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
日西来远槕,风外见平流。 终欲重寻去,僧窗古岸头。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向前溪照碧流 ——唐•寒山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碧涧泉水清 ——唐•寒山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布袋和尚偈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悟道诗 ——唐•某比丘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不是众生不是相 ——唐•大川禅师 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 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怅惆。
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山高岂碍白云飞 ——唐•大川禅师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远观山有色 ——唐•大川禅师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藉婆衫子拜婆年 ——唐•大川禅师 藉婆衫子拜婆年,礼数周旋已十分。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似水如云一梦身 ——唐•大川禅师 似水如云一梦身,不知此外更何亲。 个中不许容他物,分付黄梅路上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峰顶寺 ——唐•李白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4.说理的诗句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唉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唉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
5.诗歌赏析(5分)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小题1:(2分)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小题2:(3分)“遍”字表现松茂鹤多,与后文的访者“稀”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小题1:
试题分析: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应停留在机械的识记上,应更多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结合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使学生有所顿悟。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价值。此处应理解出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的句子。
小题2:
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6.结合王维具体的一首诗 谈谈其中透出的禅意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一首《鹿柴》,很明显地表达了佛家“寂灭”的思想。开篇一个“空”字,定下全诗的基调,空山无人,却闻语声,空山既是王维所要表现万物为空的一个理念,又是空山闻声的一种佛学境界,只有佛学修为精进,慧根显露的人才能够听到佛家空山传音的教义与真谛。后二句写景,却为虚幻之景,返景难以照到青苔,而在王维笔下却在青苔之上也见一片光明,这既有王维领悟禅理后通体光明的感受,也有佛光普照的含义在其中。此诗写景,是含有禅理的景色。而在王维其他的诗中,也多有这种空、寂的意境,内含禅理,在他诗中,空的意象是一种宁静心态的表现。
7.悟禅的诗句有哪些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何山守旬开悟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王维关于顿悟的诗句(求王维的过香积寺的诗歌鉴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