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鸡鸣的诗句
鸡鸣
作者:佚名 (先秦)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鸡鸣》始见于《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之三
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璧玉轩阑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后出郭门王。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2.鸡鸣的诗词引用
《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晋 陶潜 《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南朝 宋 鲍照 《行药至城东桥》:“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虎啸俟腾跃,鸡鸣遭乱离。”
清 顾炎武 《燕中赠钱编修秉镫》:“燕市鸡鸣动客轮,九门驰道足黄尘。”
鲁迅 《秋夜有感》:“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按:中国幅员广阔,开始鸡鸣的时间,由於一年四季、地域的不同,一般在当地天明之前1小时左右的时候,开始叫,《黄帝内经素问》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3.鸡鸣睡不着觉的诗句
1、邑里多鸡鸣
唐
王维
《赠房卢氏琯》
2、晨鸡鸣邻里
唐
王维
《丁宇田家有赠》
3、鸡鸣空馆
唐
王维
《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
4、鸡鸣咸阳中
唐
王维
《冬日游览》
5、晨鸡鸣邻里
唐
王维
《丁寓田家有赠》
6、县鼓应鸡鸣
唐
王维
《送方城韦明府》
7、鸡鸣常问膳
唐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8、鸡鸣谒建章
唐
王维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时为右补阙)》
9、朝日众鸡鸣
唐
王维
《晓行巴峡》
10、鸡鸣白板扉
唐
王维
《田家》
4.鸡鸣诗句汉代,乐府诗
乐府诗《鸡鸣》
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璧玉为轩堂。
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后出郭门王。
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
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5.汉乐府 <<鸡鸣>> 全诗
《鸡鸣》:
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璧玉为轩堂。
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后出郭门王。
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
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旁。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鸡鸣》是对京师的太平景象和贵族的骄奢显赫的描写
6.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诗意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出自唐朝诗人王建的古诗作品《雨过山村》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
⑴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⑵妇姑:嫂嫂和小姑。
⑶相唤:互相呼唤。
⑷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⑸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⑹中庭:庭院中间。
⑺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翻译】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赏析】
诗人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了解人民疾苦。《雨过山村》这首诗写于王建游玩山村时所作,描绘了山村人民的生活。
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第二句中,“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城口县鸡鸣乡的诗句(关于鸡鸣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