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夜雪
唐代: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释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2.十首与雪有关的古诗,带赏析
1、《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雪和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2、《别诗二首·其一》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
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4、《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6、《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7、《寿阳曲·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寿阳曲·远浦归帆》《寿阳曲·潇湘雨夜》8、《雪望》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赏析: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9、《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10、《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
3.雪的诗句加赏析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白描手法写景: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赏析:
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
4.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夜月不落孤灯长, 无根雪水比春江。 我寄白雪三千片, 君报红豆应以双。
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沈佩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
雪的飘落
是思想的一次安息
我坐在你走过的路边数花朵
安息了 安息了
厚厚的软绒遮了
跳跃着火苗的印迹
一尾想念的鱼 悄然
潜入眼角透明的湖泊里
5.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夜雪唐代: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释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赏析: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6.十首与雪有关的古诗,带赏析
1、《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雪和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2、《别诗二首·其一》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
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4、《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6、《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7、《寿阳曲·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寿阳曲·远浦归帆》《寿阳曲·潇湘雨夜》8、《雪望》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赏析: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9、《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10、《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
7.写雪的古诗词和赏析
终南望余雪 作者: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按】相传此诗为应试之作。
唐代应试诗限五言六韵十二句,作者只写四句即交卷,问其故,曰“意尽” 【阴岭】终南山在长安西南,从长安遥望,只见其山北,而山北为阴。 【霁色】雨雪停后,夕照微光抹林梢,反添寒气,正如俗语之“下雪不冷融雪冷”。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读诗《终南望余雪》 我很喜欢祖咏的诗《终南望余雪》。
为什么要对这首似乎名气不大,又非常短的诗感兴趣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对诗的一种感悟所致吧。 唐代诗人祖咏的诗《终南望余雪》只有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
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在《唐诗纪事》中对祖咏这首诗的有这样的记载:说的祖咏有一次参加举人的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终南望余雪”。考试开始以后,祖咏经过短暂的思考就挥笔写下了这四句诗,之后就交卷了。
监考官一看他的卷子,认为这怎么能行,就问祖咏:为什么就写这么短?这根本不符合考试的要求,他回答说,我的意思全都在上面。历史证明,祖咏的正确的。
当时诸多考生“符合要求”的文章都早已经成为尘土,而祖咏的这首诗却流传至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想祖咏的诗和他的人格魅力一样将会流传下去。
当代文学巨匠鲁迅也说过这样的话:“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这就是写作应该遵循的规矩。我很崇拜鲁迅先生,其中很重要的是他的朴实无华的文风和精炼的语言是很值得学习的。
也是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博客写作中必须注意的。如果我们真正学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进步就会很大了。
8.急需“描写雪的诗句及赏析”要完全哦
终南望余雪
年代:【唐】 作者:【祖咏】 体裁:【五绝】 类别:【】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
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
朗,朴实俏丽。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雪诗句并且赏析(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