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说的关于生死道理的话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最深刻的是在庄周梦蝶的寓言中: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审视生死变幻,“生”与“死”在庄子这里,不再是两种截然的绝对状态,而是两种自然支配下相对的、自适的、对等的状态。生与死,就像梦与醒,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而在作为哲学命题的“自杀”上,庄子的回答是巧妙的: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就是对等的,互通的,那么“自杀”还有何必要性呢?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庄子不但否认了“生”的意义,而且否认了“死”的意义。徐复观先生从这个梦蝶语言的“物化”思想,“怀疑在庄子或庄学者的心目中,似乎已有了精神不灭的观念”。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2.关于生死的名言 、诗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三国·曹植)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唐·李白)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
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中国)陈独秀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
——(中国)萧楚女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中国)沈从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汉)司马迁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北宋)欧阳修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南宋)李清照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中国)郭沫若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中国)沈从文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中国)鲁迅
人生的路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爱爱人的人儿会忘记了有刺只想着有花。
——(中国)矛盾
3.<庄子>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生命这个主题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转贴] 在中国哲学中,对生死问题的注重莫过于庄子。
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死哲学。历来对庄子生死哲学的探讨皆局限在较浅层次的揭示和罗列上,充其量不过是把其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对生死的超越境界,很少去发掘作为生死哲学的深层本体意蕴。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庄子的生死哲学只是浅表层次,庄子是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也就是说,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一、生死与世界的创生 庄子在《应帝王》里描写了一个“浑沌之死”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以下凡引《庄子》,只注篇名) 帝儵帝忽为了给浑沌以人的七窍以报其恩德,结果反而导致了混沌的死亡,这个寓言有着深刻的涵义。
它说明浑沌之死是因为“有”(七窍)的产生,“有”意味着宇宙浑沌虚无状态的终结。因此可以说,浑沌之死是世界产生的前提,浑沌不死将没有宇宙没有世界,浑沌即是“无”,七窍则是“有”,浑沌悲剧的诞生即是世界的诞生,即无中生有。
浑沌之死意味着人的生存空间的确立,然而人的产生仅靠儵忽二帝人为凿窍是不行的,浑沌的悲剧就是人为的悲剧,人的生死只不过自然的造化而已。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 庄子认为,天地赋予我形体来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来使我疲劳,赋予暮年来使我享受清闲,赋予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以我生为乐事的必然以我死为乐事。
既然生死、形体、劳佚、安息都是天地赋予我们的,所以生则乐生与死则乐死是我们的职责,是自然的造化,人的产生只是顺应自然的结果。故子来在“喘喘然将死”之时发出上述感慨后又说: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大宗师》) 造物者是铸造的工匠,人不过是他所铸造的物件而已,一切应顺乎自然,否则便被视为“不祥之金”或“不祥之人”。
造物者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也创造了物。物的创生在天地人之后。
庄子认为: 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
犹其有物也,无已! (《知北游》) 这是说,不要因为生,就把死的也生起来;不要因为死就连生的也死掉。死生并非是对立的,不是有生就不能有死,有死就不能有生的,而是有它们共同之处。
有比天地还更早地产生的物体吗?物的产生不能在物之前,产生物的即非物。况且产生万物的非物(即道)它生化万物是无穷无尽的。
为什么“道”能化生万物,创造人类与世界呢?因为作为“道”的本身是不生不死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师》)。作为“道”,它又是: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 一句话,“道”之所以能成为产生宇宙、生化万物、神鬼神帝的本体,是由于它的超越生死,以自己为本根,先天地而存在,即是客观存在的又超验神秘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庄子哲学里,世界、人类与物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浑沌之死到天地人物化生的过程,即由死到生的过程,也是由无(浑沌)到有的过程,其根源可以上溯到道的本体。由死而生、由无到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道的历程,庄子进一步论证了道生万物、有生于无的合理性。
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 (《庚桑楚》) 万物出于无有,有自身是不能产生有的,一定得出于无有,有与无在无有中得到了统一,庄子最终还是把万有归结为“无”即“道”。
值得注意的是,庄于对宇宙人类万物的产生的论述过程始终与生死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浑沌之死带来了世界的创生,借将死的子来道出人的产生是自然的造化,要求生则乐生、死则乐死,物的产生只是不生不死的道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庄子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与超越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本体论,从而确立了“道”的权威。
二、生死与道的同一性 《庄子》通篇谈生死,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深刻的哲学运思。在庄子看来,生死作为世界万物永恒的规律,它本身却是难以把握的,它的归宿就是那难以言传的道。
庄子认为: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北游》) 在庄子眼中,生与死循环相继,不断变化,谁也难以把握它。
4.关于生死的名言警句,急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哀莫大于心死。——庄周
3、退休是死亡的开始。——巴普洛·卡梭
4、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5、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6、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柴琐屑终身乎?——秋瑾
7、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9、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追答
请采纳哦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5.与庄子有关的诗句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4、“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8、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0、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庄子关于生死的诗句(庄子说的关于生死道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