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中秋节有关的古诗70首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十五从军征的古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
3.八十岁祝寿诗词
诗句
一、东海长流水,南山不老松。
二、八十古来寿,百岁耳目聪。
三、八旬且献瑶池,四代同瞻宝婺辉。
四、鸾笙合寿和声乐,鹤算同添大耋年。
五、四代斑衣荣耋寿,八旬福婺庆遐龄。
六、沧海月莹寿母相,瑶台仙近女人星。
七、菱花当面照黄发,竹叶入唇醉耋龄。
八、卓尔经纶传渭水,飘然风致并香山。
九、萱寿八千八旬大寿,范福九五九畴乃全。
十、白发朱颜登八旬大寿,丰衣足食享幸福晚年。
十一、八秩寿筵开萱草眉舒绿,千秋佳节屈蟠桃面映红。
十二、八月称觞桂花投肴延八秩,千声奏乐萱草迎笑祝千秋。
十三、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十四、两番画获昌欧门六一堂玉为树,群星奉觞祝金母三千年桃始花。
十五、梓舍功高庆麟阁双登寿母八旬跻八座,荪枝荫大值霓裳同咏名经千佛祝春。
诗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八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
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诗鲜。如今但祝朝朝舞,当信人生二百年。
金沙峭岸一株松,干劲枝遒塑祖龙。桃李盛时甘寂寞,雪霜多后竞青葱。
根深更爱阳春雨,叶茂犹怜翠谷风。师表才情堪敬仰,古稀不愧焕神容。
南山信步好逍遥,杖国而今又杖朝诗苑丰收夸老将,政坛竞秀领风骚
阳春白雪抒怀抱,明月清泉尚节操汝向期颐跨劲足,我来祝福奉蟠桃。
扩展资料:
八十岁,拼音是ba shi sui,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这个年岁的称谓为杖朝之年、中寿。岁,是年龄的计量名词。语出《汉·曹操·对酒歌》。
71——80岁为耋寿
81——90岁为耄寿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 )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十岁
4.十五从军征常考诗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八月十五的诗歌要怎么写
是在残秋
槛外人让风吹雨打在外漂流
霓虹灯令人宽慰的暖意渐渐冷
一切将回到深处
八月十五
你在月边奔跑
用一根云霞的丝绦将满月放走
永不停息的轨迹找到了曲轴
将一条长长的线拖在岁月之后
八月十五
楷立在烈士幕前的湖
幽欢如梦
暴虎冯河的孤鹭将这样的时空剪乱
慵捆的舞翅抹暗了倒放在水里的青山
游鱼戏逐的浮萍
忘却了童年清风白水的种种
曾经灯火阑珊的地方
丢掉了要浪迹天涯的理由
阵阵秋风
失足在树梢上哭
阵阵秋雨
从梦里的山浦中荡出
这些,亦如凄清将丹顶鹤浑身裹得黑乌
八月十五
我的耳膜流窜着肥胖的雨声
梵高的后裔在街道上
凄迷的天际
簟状的伞一支支孤单地撑起
和着冷冷清清的旋律
萧邦的夏之歌变了调地唱起
灯光透过眼睛在镜片后
折射成一潭淡淡的水汽
爱别离的气息
我淋着雨
6.【求十五从军行的诗词赏析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人亡家破的悲惨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艺术上,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行动描写,表现了老兵归来后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活泼,句式整齐,全用五言.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译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
7.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唐 杜牧:《归家》)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初唐 宋之问:《渡汉江》)
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渭城曲》)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13,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 李清照《菩萨蛮》)
16,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八十十五的诗句(跟中秋节有关的古诗7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