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游览过庐山后写了什么诗
1,《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文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庐山烟雨浙江潮》宋代:苏轼 原文: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白话文释义: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3,《登庐山》宋代:苏轼 原文: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白话文释义:在庐山中读书,并做这里的郡长官。山峰好像在云端一样,伴着虚无缥缈的亭台,红色的荷花即将凋零,白色的大鸟时时飞过。
还在想着如果隐居在这里多好的时候,乱石掉落到水流里惊起波澜。 4,《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宋代:苏轼 原文: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卢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白话文释义:石耳峰的山顶上山路好像接入到天空一样,梵音堂那里每晚月亮照耀着好像到泉水中去,这是我此生第一次来庐山,喝到庐山的泉水,来日我要再去雪窦山听禅。
我衣袖里的禅书虽然还没有拿出来但梦中已经先去那里了。何人还记得嵇康因曾作过中散大夫呢,他已像闲云野鹤一样雄伟地飞翔在天空。
5,《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宋代:苏轼 原文: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
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白话文释义:我曾梦见与你共同乘舟于太湖,雪白的浪花一望无际。梦醒之后满眼是庐山的倚天之峰。
咱俩一生行色匆匆,都是江南的过客。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2.关于旅游的诗句有哪些
1. 《郊行即事》程颢(宋代)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2. 《春游湖》徐俯(宋代)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译文】: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3. 《玉楼春·春景》宋祁(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译文】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4.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宋代)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译文】:吴兴春游的壮观场面,西湖也不能相比。
5. 《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6. 《湖上》徐元杰(宋代)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译文】: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7.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欧阳修(宋代)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
8.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许棐(宋代)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译文】: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9.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宋代)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译文】: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我忽然发现,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恋人。
10.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唐代)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译文】:春日踏青郊游,风吹杏花满头。田间路上是谁家少年,青春如花真风流。
3.关于旅行的诗句
泊舟水心岩望渔网溪,异绿染人,虽荷田柳汁不足以写其殊艳也。《渔网溪》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陶渊明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丘
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 ——约翰逊
没有知识的旅游者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 ——萨阿迪
旅行对我来说,是恢复青春活力的源泉。——安徒生
旅行教给人们宽容之美德。 ——爱利克
旅游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昧。 ——托·富勒
旅行是真正的知识最伟大的发源地。 ——杜南
一个人抱着什么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 ——卢梭
旅游的作用就是用现实来约束想像:不是去想事情会是怎样的,而是去看它们实际上是怎样的。 ——约翰逊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
在远天底下,有许多我迟早要去,也终必能去的地方——我摆脱不了在心灵中流浪,又要在天地间流浪的命运的诱惑。
——余纯顺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刘义庆
行路多者见识多。 ——托·富勒
旅游是获得愉悦感和浪漫性的最好媒介。 ——麦金托什
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 ——《南。泊舟水心岩望渔网溪,异绿染人,虽荷田柳汁不足以写其殊艳也。《渔网溪》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陶渊明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丘
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 ——约翰逊
没有知识的旅游者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 ——萨阿迪
旅行对我来说,是恢复青春活力的源泉。——安徒生
旅行教给人们宽容之美德。 ——爱利克
旅游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昧。 ——托·富勒
旅行是真正的知识最伟大的发源地。 ——杜南
一个人抱着什么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 ——卢梭
旅游的作用就是用现实来约束想像:不是去想事情会是怎样的,而是去看它们实际上是怎样的。 ——约翰逊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
在远天底下,有许多我迟早要去,也终必能去的地方——我摆脱不了在心灵中流浪,又要在天地间流浪的命运的诱惑。
——余纯顺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刘义庆
行路多者见识多。 ——托·富勒
旅游是获得愉悦感和浪漫性的最好媒介。 ——麦金托什
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 ——《南史·梁宗室萧恭传》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者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林语堂
对青年人来
4.苏轼游西湖的诗句
根据你的要求,应该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参考资料: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解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5.有谁知道关于旅游的诗句
黄河: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君之意。 西湖: 咏西湖诗句: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吹来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 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王瀛) 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王瀛)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张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 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潘阆) 平 湖 秋 月 (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 一色湖光万顷秋。
和友人招游西湖 [明] 钟禧 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 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夜泛西湖 [明] 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西湖柳枝词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院 风 荷 [清] 许承祖 绿盖红妆锦绣乡, 虚亭面面纳湖光。
白云一片忽酿雨, 泻入波心水亦香。 和友人招游西湖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寄杭州友人 [明] 钟禧 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
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夜泛西湖 [明]史鉴 西湖湖上水初生,重叠春山接郡城。
记得扁舟载春酒,满身花影听啼莺。 西湖柳枝词 [明] 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湖心亭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饮龙井 [清] 许承祖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
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咏西湖的诗句作者: 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六和塔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佳作更具神韵和特色。
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的这首七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山影送斜辉/波光迎素月”“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
元代诗人萨都刺描写杭州清河坊的诗句,杭州楼外楼菜馆“西湖醋鱼何时美,独数杭州楼外楼”。有诗人留下诗句:“西湖西畔天外天,野味珍馐里鲜,他日腰缠三万贯,看舞越姬学醉仙。”
孟浩然有 《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 一首诗: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南宋杨万里曾留下:“海潮也怯桐红净,不遣潮头过富春”的诗句。宋代曾在富阳石头山(今鹳山)设观涛所;而元代杨维桢“风送江声万里潮”正是在这一带的记载;清代陈子澜 《 恩波桥诗 》 又有“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之作。
北宋刘克庄有“惟有浙江潮事好,肯随逐客到严州”;南宋谢翱又有“潮信到严滩”的诗句(这里所指的严滩即严子陵钓台一带的急流险滩);元代仇远有“直上严滩势始平”;而清代黄仲则更有“海潮连日大,直过子陵滩”的诗句。飞来峰,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苏东坡曾。
6.写一句和“旅行”有关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7.苏轼写离别的诗 有没啊
江城子 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汲江煎茶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OO),作者还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水)来煎。
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
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
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
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象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
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
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
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
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
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昭君怨⑴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⑵,惊破绿窗⑶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⑷。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⑸。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⑹ 注释 ⑴ 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
⑵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⑶ “绿窗”,碧纱窗。 ⑷ 客将远行,故如此说。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⑸ 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⑹ 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
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落花飞絮送行舟”,以为调所限,只用了“飞絮”二字。
赏析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词的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
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
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上片写夜愁。
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了一幅有声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苏轼有没有关于旅游结束的诗句(苏轼游览过庐山后写了什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