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秋天夜晚的诗句
1、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代: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2、夜坐
宋代: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译文: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树上的梧桐叶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
3、太湖秋夕
唐代:王昌龄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译文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4、倾杯·金风淡荡
宋代:柳永
金风淡荡,渐秋光老、清宵永。小院新晴天气,轻烟乍敛,皓月当轩练净。对千里寒光,念幽期阻、当残景。早是多愁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省。
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每高歌、强遣离怀,奈惨咽、翻成心耿耿。漏残露冷。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
译文:秋风和舒,秋色渐老,长夜孤清。天气新近晴好 ,小院里轻雾刚刚散去, 皓月临窗室内洁白明亮。
面对遥远寒冷的月亮和残破的景色,想到幽会佳期受阻,早已是时常忧愁、体弱多病的我,哪能敢再仔细地回忆从前的盟约和欢乐?
最痛苦的是远方音信断绝,仙乡的道路遥远崎岖,难以恳求鸿雁把佳音传递。每到这个时候,总是悲伤高歌,强行排泄心中的离情,无奈,凄惨悲哀的歌声,反而使人烦躁不安、心事重重。
漏将尽、夜已深,霜露更寒冷。徒然赢得忧伤无言,愁绪终究难尽。又是长久的伫立,直到月亮沉落,零星破碎的梧桐树影的消逝。
5、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
五代:顾敻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偎砌隐鸣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帐凤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译文:庭中的菊花舞弄着它的金黄,滴滴露水如玉珠在花瓣上滚动,清凉的莎草偎依着清凉的石阶,隐住了蟋蟀高歌求欢的身影。不知今夜是什么吉祥的时辰?想不到在这美景中与你相逢!
帐后的红烛滴下鲜红的蜡泪,闪烁的光焰摇动着夜的清风,暖暖的熏香暖暖的绣被,温暖着甜蜜的合欢之梦。醒来在枕上回味梦里的欢愉,怕听那一声又一声的晨钟。
2.关于深秋的诗句
关于深秋的诗句1、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酬刘柴桑>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描写秋天的优美诗句。
——<秋风辞>5、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6、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赠庐司户>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8、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健10、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11、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秋天的优美诗句。
——<秋日>12、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1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14、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元·关汉卿1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1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17、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李璟<浣溪沙>1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19、绿荷多少夕阳中。
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虞美人>2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21、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22、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始安秋日>2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24、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25、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燕歌行>26、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念奴娇>27、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元·白朴——<天净沙·秋>2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晋·陶潜3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1、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32、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浣溪沙>33、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34、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阙题二首·山中>35、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36、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37、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3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9、悲哉秋兮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九辩>40、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昭君怨>41、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八声甘州>42、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4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44、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木兰花>45、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46、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47、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48、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49、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50、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3.描写秋天夜景优美的七言诗句.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我登上谢眺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如明镜一般。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沂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色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着当年的谢眺呢?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推荐几首白居易写的秋天的夜景的诗词
只有一首诗写的秋天的夜景,原诗如下: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5.写深秋江边夜色可爱,露圆月秀,赞美大自然的诗句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113。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5261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4102
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1653。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回。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答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6.描写夜色的诗句
1、月
唐代:李商隐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译文:桥边的池水里的月亮,真是难忘惹人恋爱。帘子在明亮的夜晚打开,竹帘卷起时已经是很凉的天气了。月光流转处水花湍急,婵辉倾吐出来使得云朵也有了光彩。月中的女神不施粉黛,她的美貌全靠这月光了。
2、夜雨
唐代: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译文:早出来的蟋蟀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因为窗外芭蕉叶上响起了雨点声。
3、秋夜
宋代: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4、夜泉
明代: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译文: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5、夏夜
唐代:韩偓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译文:风狂、电闪,天空布满了浓墨似的乌云;只听得大树林里传来风雨侵袭的声响。夜已经很深了,风也停了,雨也止了;一轮弯月从云缝里斜洒出淡淡月光。
6、春夜
唐代: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译文:春天的林苑里,月自天穹缓缓移动,而竹林掩映下的厅堂在夜色中打开了。喧闹声惊起林间宿鸟,掠过林子穿飞而去,而花香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
7.推荐几首白居易写的秋天的夜景的诗词
只有一首诗写的秋天的夜景,原诗如下:暮江吟唐代: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