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浣溪沙》诗句
>
-- 浣溪沙 二首
浣溪沙
独立残阳浴紫衿,
细毫茧纸覆霜吟.
冷风冰透算如今.
敲碎玉簪宜梦寻,
分开愁字与谁禁.
清秋难和寂寥心.
浣溪沙
一病难堪只掩门,
尝怀柳岸燕莺晨.
溪边石上戏鱼真.
又见春浓萍叶绿,
正值风暖杏花芬.
暗将小影度流云.
赏析:
说到《浣溪纱》一词,便不能不说到“浣纱溪”。浣纱溪有二:一在浙江青田长寿峰。《青田县志》载:相传谢灵运入此溪,见二女浣纱,嘲曰:“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试问浣纱女,箭从何处落?”二女答曰:“我是溪中鲫,暂出溪头食,食罢又还潭,云踪何处觅。”遂不见。此传说如见《舆地志》。其二若耶溪又名浣纱溪,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曾浣纱于此。遂有了词牌《浣沙溪》或作《浣溪沙》,《浣溪纱》即由此而来。《浣溪沙》为唐朝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后人臆测,杜甫杜少陵多首诗作出现“浣花溪”,兴许源于此。
《浣溪沙》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试香罗》《广寒枝》《庆双椿》《玩丹砂》《玩溪纱》《怨啼鹃》等。四、五两句常对仗。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用者不多。共有四体,分别引录如下;
正体,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首句可以用“仄仄仄平平仄平”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变体(一) 平韵。首句变“仄仄平平平仄仄”余同正体。
《浣溪沙》五代·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变体(二)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浣溪沙》南唐·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变体 (三)《摊破浣溪沙》
四十八字,双调,平韵。又名《山花子》《添字浣溪沙》《南唐浣溪沙》《感恩多令》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还与韶光共憔悴”用了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但一般都用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照词谱,系按照正体用新韵所填,但“寻”字出律。用韵工整。两首词分别写了秋与春的两种不同心绪。第一首从茕然的“独立残阳”写起,写到了用细毫茧纸诉说愁闷。细毫:笔中硬毫、软毫、兼毫之小号者;茧纸:书画用纸。相传以蚕茧为原料制成。亦有谓此泛指纸质坚韧名贵者,为我国早期较普遍的用纸之一。《法书要录》载,东晋王羲之书《兰亭序》即用此纸。北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此句间过度稍显快了点。接着用“冷风冰透算如今”的回忆对比来作为上片的结句。下片还是心理诉说,将上片的意延续了下来。乃过片没有处理好的缘故,没有造成转的条件,以至章法不甚明了。有损诗脉。另外要求四五句对仗,本词对仗不够严谨。
第二首乃佳作也,从开始得病掩门,到赏春戏鱼,写的景色极为传神。,过片采用的是上起下续的手法,用“又见”二字作为明显衔接过度,很自然的承接了上片的景色描写,又自成层次,引读者又上阶梯。果然,巧妙的转到春浓风暖处,用一句有弹性值得回味的“暗将小影度流云”来结尾。春浓风暖了,为什么还要“暗”呢,流云是漂泊无定的意思,莫非作者心与人有其他考虑吗?另人生出多种遐想,在深邃的词句中贴感到了作者的心。并彼此拉进了距离。四、五句的对仗也很工整。整首诗一气呵成,诗脉缓缓有续,用工笔勾画了一幅春图,格调也很高雅,诗心昭然使趣。桃源学习了!
2.描写“西施浣纱”的相关诗句有哪些
1.《题西施浣纱石 》
朝代:唐代 作者:胡幽贞
一朝入紫宫,万古遗芳尘。
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
2.《题西施浣纱图》
朝代:明代 作者:董少玉
白石澄流水,春来坐浣纱。青杨愁隐凤,玄发乱飞鸦。
倚玉浑无色,传神赖有花。蛾眉如淡扫,不在野人家。
3.《浣纱女》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4.《浣溪纱(桂) 》
朝代:宋代 作者:毛珝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不嫁为谁妆。
5.《浣纱石上女 》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
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3.《浣溪沙》诗句
<<浣溪沙>>-- 浣溪沙 二首浣溪沙独立残阳浴紫衿,细毫茧纸覆霜吟.冷风冰透算如今.敲碎玉簪宜梦寻,分开愁字与谁禁.清秋难和寂寥心.浣溪沙一病难堪只掩门,尝怀柳岸燕莺晨.溪边石上戏鱼真.又见春浓萍叶绿,正值风暖杏花芬.暗将小影度流云.赏析:说到《浣溪纱》一词,便不能不说到“浣纱溪”。
浣纱溪有二:一在浙江青田长寿峰。《青田县志》载:相传谢灵运入此溪,见二女浣纱,嘲曰:“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试问浣纱女,箭从何处落?”二女答曰:“我是溪中鲫,暂出溪头食,食罢又还潭,云踪何处觅。”
遂不见。此传说如见《舆地志》。
其二若耶溪又名浣纱溪,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曾浣纱于此。遂有了词牌《浣沙溪》或作《浣溪沙》,《浣溪纱》即由此而来。
《浣溪沙》为唐朝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后人臆测,杜甫杜少陵多首诗作出现“浣花溪”,兴许源于此。
《浣溪沙》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试香罗》《广寒枝》《庆双椿》《玩丹砂》《玩溪纱》《怨啼鹃》等。
四、五两句常对仗。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用者不多。
共有四体,分别引录如下;正体,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首句可以用“仄仄仄平平仄平”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变体(一) 平韵。首句变“仄仄平平平仄仄”余同正体。
《浣溪沙》五代·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变体(二)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浣溪沙》南唐·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变体 (三)《摊破浣溪沙》 四十八字,双调,平韵。又名《山花子》《添字浣溪沙》《南唐浣溪沙》《感恩多令》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还与韶光共憔悴”用了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但一般都用仄仄平平平仄仄。)对照词谱,系按照正体用新韵所填,但“寻”字出律。
用韵工整。两首词分别写了秋与春的两种不同心绪。
第一首从茕然的“独立残阳”写起,写到了用细毫茧纸诉说愁闷。细毫:笔中硬毫、软毫、兼毫之小号者;茧纸:书画用纸。
相传以蚕茧为原料制成。亦有谓此泛指纸质坚韧名贵者,为我国早期较普遍的用纸之一。
《法书要录》载,东晋王羲之书《兰亭序》即用此纸。北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
此句间过度稍显快了点。接着用“冷风冰透算如今”的回忆对比来作为上片的结句。
下片还是心理诉说,将上片的意延续了下来。乃过片没有处理好的缘故,没有造成转的条件,以至章法不甚明了。
有损诗脉。另外要求四五句对仗,本词对仗不够严谨。
第二首乃佳作也,从开始得病掩门,到赏春戏鱼,写的景色极为传神。,过片采用的是上起下续的手法,用“又见”二字作为明显衔接过度,很自然的承接了上片的景色描写,又自成层次,引读者又上阶梯。
果然,巧妙的转到春浓风暖处,用一句有弹性值得回味的“暗将小影度流云”来结尾。春浓风暖了,为什么还要“暗”呢,流云是漂泊无定的意思,莫非作者心与人有其他考虑吗?另人生出多种遐想,在深邃的词句中贴感到了作者的心。
并彼此拉进了距离。四、五句的对仗也很工整。
整首诗一气呵成,诗脉缓缓有续,用工笔勾画了一幅春图,格调也很高雅,诗心昭然使趣。桃源学习了。
4.含有‘纱’字 的古文诗词···多多益善··谢谢··
找了很久发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发现诗词中带"纱"的似乎很少,去翻了翻唐宋词,里面也大都是:
"香雾薄 帘幕透" "真珠帘卷玉楼空"之类.古诗词中好像都喜用"帘"幕""帐"这类字眼,很少用纱的.据说纱是五代吴国时期就有的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诗词里"纱"字出现的少,我自己倒觉得纱字更加朦胧美感更强些.
目前能想到的就是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那句:
"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以及宝玉行酒时的红豆词: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一句对联: 窗纱绿透虫声暖,鸳帐红柔燕影娇.
还有: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王维:
积翠纱富睛,飞泉绣产原 .
苏轼: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宋.刘敞:《桃花》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一副对联: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杜牧《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纱.
王维《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万楚《五日观妓》: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就目前看的话 纱字的古诗词似乎也只是作为"窗纱"或者与西施有关的"浣纱"出现的.
也许我才疏学浅,暂且只知道这些,希望楼主能找到满意答复.也希望一起探讨~呵呵
王维的 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