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落后的诗句
《自勉》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试算平生事,中年欠五年。知非未落后,读易尚加前。
分受诗魔役,宁容俗态牵。闲吟见秋水,数只钓鱼船。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抛球乐》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同友人寻涧花》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闻有涧底花,贳得村中酒。
与君来校迟,已逢摇落后。
临觞有遗恨,怅望空溪口。
记取花发时,期君重携手。
我生日日老,春色年年有。
且作来岁期,不知身健否?
《醒后》
年代: 唐 作者: 刘驾
醉卧芳草间,酒醒日落后。壶觞半倾覆,客去应已久。
不记折花时,何得花在手。
2.形容落后的诗句
《自勉》年代: 唐 作者: 齐己试算平生事,中年欠五年。
知非未落后,读易尚加前。分受诗魔役,宁容俗态牵。
闲吟见秋水,数只钓鱼船。《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抛球乐》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同友人寻涧花》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闻有涧底花,贳得村中酒。与君来校迟,已逢摇落后。
临觞有遗恨,怅望空溪口。记取花发时,期君重携手。
我生日日老,春色年年有。且作来岁期,不知身健否?《醒后》年代: 唐 作者: 刘驾醉卧芳草间,酒醒日落后。
壶觞半倾覆,客去应已久。不记折花时,何得花在手。
3.表达古时候通讯落后的诗句
报与桃花一处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苏幕遮·范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 愁肠,化作相思泪。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古诗词中的”秋” 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
纵观文坛,“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
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
但在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一、伤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
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二、叹时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如: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
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
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四、怀人“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
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树树皆秋色,。
4.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在世界上什么水平
东方与西方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在做比较之前先说明一个问题,奴隶制的辉煌出现在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建立的时候时候中国的战国时期都已经结束了,中国已经步入了封建社会,这里的封建社会并不是指的分封制,而是根据生产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来划分的。
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正处于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时期,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古罗马帝国同中国的春秋战国也视为同一时期。东方社会(中国)与西方社会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
生产力落后的地区或许可以产生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可能征服更发达的地区,但是落后的生产力绝对建立不了辉煌的文明,更加不可能独立的先于其他地区发展出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就先来看看中国和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据文献记载,禹以铜制做兵器,并用装备青铜武器的军队征伐有苗族和曹魏之戎,(就是讨伐其他的部族)说明华夏族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周边民族要高。而商代生产力水平比夏代要高,这从已经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就可以看出来。
1939年在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00多公斤,显示出相当高的青铜冶炼水平。根据考古发现显示,夏、商、周时期人们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勘探、开采铜矿、锡矿的实践经验,当时工匠已经掌握了决定青铜器的功用的铜与锡的配置比例。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青铜器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而是被限制使用于为王室生活服务的宫廷手工业,最广泛地用于兵器之中,这是夏、商、周王朝对周边地区其他民族形成军事优势的十分重要的原因。也反映了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比其他民族要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农业方面,在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使用了牛耕。
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是毫无疑问的,人们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意思是将牺牲的牛改为耕地的工具,这足以证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所熟知,牛耕在战国更加普遍,铁农具和畜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这个时代的人们能较熟练的运用数学于城市建筑、土地测量与赋役征收等方面。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工前,专职官员“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仍沟池,物土方,议远近,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就是说,对王城的长、宽、高连沟在内的土石方以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所以工程得以提前完成。
这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相当广泛的数学知识。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楚司马芜掩奉命整治军赋。
司马芜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作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机械方面,巧匠公输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输般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输,名般,字若,因系鲁国人,所以又称鲁班。这位民间工艺家,不仅能建造“宫室台榭”,而且 在攻伐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战的器械;还“削竹木以为雉(鹊)”,借助风力飞行。
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车马”以及磨子、碾子等,人们称颂他是“机械之圣”。鲁班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几千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工艺部门的祖师。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对滑轮、轮轴等杠杆机械的利用。据说公输般曾建议季康子造转动机关安葬其母,这转动机关可能就是辘轳;在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中,也发现用辘轳提升矿石的遗迹。
建筑方面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和框架式结构的高度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
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说明这种建筑结构乃是中国先人的独立创造。古代建筑的宏大规模和技术进步,突出表现于城市的建筑和规划。
春秋战国时,都城的建筑规模更加宏伟。洛阳周代都邑呈不规则方形,南北长3300米,北墙长近3000米,主要建筑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记》“方九里”,“王宫居中”的记述相符。
战国城邑方圆千丈,户以万计,如齐国临淄有七万户,分内、外城;燕国的燕下都也分内、外城,东西长8300米,南北长4000米,主要建筑物安排在城的中轴线上,成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完整建筑群,城内还有陵墓区、手工业作坊区等。水利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出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发展高潮。
这个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大致可分为灌溉、运河、堤防这三类。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始于春秋末,到战国最为兴盛,主要工程有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等。
无不体现了极高生产力水平。手工业方面,在手工业门类中较为重要的是冶矿业、纺织业和漆器业。
冶矿业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各国都有冶矿中心,如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韩国的新政等,并且出现了铜锡合金和淬火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幕出土的编钟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5.求一首古代最短的诗要有赏识的
最短的诗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内载有一首只有8字的短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寥寥8字,却活现了一幅古代狩猎图。
断竹,指把竹子断开。续竹,指把竹子绑接起来,制成弹弓。飞土,指发射土做的弹丸。逐宍,逐,是追逐的意思;宍,古“肉”字,指禽兽之类;逐宍,就是追捕禽兽的意思。全诗可译为:“砍伐野竹,制成弹弓;发射弹丸,追捕猎物。”
这首歌谣反映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描写了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并发射弹丸捕猎禽兽的全过程。相传它是黄帝时代的歌谣,虽不可信,但它的语言淳朴、自然,概括力极强,以非常简短的诗句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先民狩猎图。砍竹制作弹弓,用土制成弹丸,狩猎工具如此原始、简单、落后,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从狩猎工具、方式及手段来看,毋庸置疑这是一首地道的原始猎歌。诗句中流露着原始人对自己学会制造狩猎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狩猎劳动的紧张、活泼和愉快以及原始人要求获得更多猎物的渴望。
由于狩猎工具十分简单、落后,依靠个人的力量想战胜凶禽猛兽,获取猎物是不可能的,因此原始人狩猎大多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在集体狩猎活动中,为了互相配合,协调行动,鼓舞士气,原始人就一边狩猎,一边随口唱出了与狩猎密切相关的歌谣。而当时尚未出现文字,他们只能在口头上歌唱,或集体同唱,或不约而同地唱和。这次狩猎唱,下次狩猎也唱,以至代代传唱。直至文字出现以后,这种原始劳动歌谣才少数被记录下来,得以保存。《弹歌》也是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集体创作的一首口头歌谣,它正好体现了原始劳动歌谣集体性、口头性的特点。
从表现手法上看,这首歌谣巧用省略,妙用动词。虽只简短的八个字,却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十分成功地再现出狩猎的劳动场面。不仅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场景之中以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给读者留下比较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竹、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组接来看,从“断竹”到“续竹”,中间有所省略。此歌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洋溢者狩猎劳动的情趣,且容易唤起人们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
这首歌谣,每句二言,二言一拍,节奏简约、明快、紧凑、短促。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韵律和谐、铿锵、激越。这种节奏和韵律体现了这首歌谣的原始音乐美,也非常自然地适应了原始人紧张、活泼、热闹、愉快的狩猎劳动。由这首诗来推断,我国古代在四言诗之前应该存在过二言诗的发展阶段。周代《诗经》以四言二拍句式为主的诗体,就是在原始歌谣二言一拍句式的基础上继承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古代生产力水平落后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