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太平山诗句
赞美太平山诗句游太平山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太平山,在今绍兴市东南.《游太平山》这首小诗的各坊间选本,于此诗注释多可商榷.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汉魏六朝诗选》注其首二句云:“言林石遮蔽天日的一部分.”中州书画社出版的《中国山水诗选》则注云:“山高涧深,人入山中,自然只能看到天的一部分.”“林木交错,阳光只能从间隙透射进来.”虽无显误,毕竟不够准确.关键在于首句的“分”字未讲透.“石险”者,状山势高峻,险石竦峙.正由于嶙峋怪石直插天际,仿佛把一块完整的天给分割开来,故诗人才用了“天貌分”三字.盖首句言险峻的山石把天空一分为二,次句乃指太阳光线不能普照林间,而是“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梁·吴均《与宋元思书》).第一句是仰观天宇,第二句是俯视林间,犹之第三句为俯视涧阴,第四句为仰瞻岩顶也. 第三句“阴涧落春荣”,《汉魏六朝诗选》注云:“因为涧阴,春天的花在此也要凋落.”《中国山水诗选》注云:“春天的花,在幽深阴冷的山涧里,自然容易凋谢.”这就要引起疑问了.如果诗人游山时春天已过,而花亦已萎谢,则诗人在涧阴本未见花,无从得知其为“春荣”(春花).况春光既逝,纵不在涧阴幽冷之处,花也是要谢的.若诗人游山正值春天,亲见花落,则第四句“留夏雪”云云又失了依据.因既在春天,则岩顶之积雪自然是冬雪而非夏雪也.夫山中背阴幽冷之处,花卉往往迟开.应该在春天开的花,由于地处幽僻荒寒,须到春末夏初阳气较盛时才绽放蓓蕾.只有向阳易受日照的花木,才有先开或及时而开的可能.所以此诗第三句不是指花落,(因气候寒冷而花朵凋谢本不足为奇,不必特写)而是指春天虽已过去,春花却犹在背阴的山涧旁开放.这个“落”字正与第四句的“留”字为对文,即应解为“遗”、“留”、“余”、“剩”之义是也.诗人意谓:在山中幽涧背阴处,竟还保留着晚谢的春花(恰恰与早谢相反);而在高竣的寒岩上,竟还存留着夏天的积雪.——或者以“夏雪”为可疑,但在同一作者的《旦发青林》诗中,也有“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之句,下句与此诗句辞意均极似,雪、霜同类,仅以押韵关系各用一字耳.既言“冬霜”,复言“夏霜”,故知岩顶高寒处自有“夏雪”.夫春花本应早凋而偏未谢,夏雪本易融而偏积存于山顶.这才是山中的奇观异景.如只用寻常训诂来释此“落”字,不独诗境由新鲜活泼转而为平淡无奇,且与前后三句诗人所刻意搞绘的奇观异景亦不相配称.总之此处“落”谓花存,非言花落.。
2.描写太平山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1、镶嵌在天边的连绵起伏的太平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反射出闪闪的金光,显得分外壮丽,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2、太平山山势雄峻、峰峦秀美、古藤缠绕、曲径通幽,它的春夏秋冬都是那么迷人,总是 让我们流连忘返。
3、高高低低的太平山千姿百态,洁净的冰面像龟背一样裂成美丽的纹理,却并不破裂,冰面像镜面一样光滑透明,可照人影。
4、从太平山放眼望去,只见远方云雾萦绕,山峦叠翠,俯视山下,只见绿树成片,绿草如茵,有少许鲜花装点,是个安身修养的好地方。
5、太平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太平山,静静的和谐,淡淡的孤寂。闲散的心境一如人生,慢慢的把岁月怀念,静静如水,淡淡如山。
6、我回头一看,发现远处的太平山连绵不断,白云缭绕,我象是站在半空中,丽水的高楼大 厦都尽收眼底,好一幅美丽的风景图!
7、太平山远山近岭迷迷茫茫,举目顾盼,千山万壑之中像有无数只飞蛾翻飞抖动,天地顿时成了灰白色,山林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铺天盖地而来。
8、蜂峦起伏、蜿蜒连编的太平山,争雄似地一座比一座高。
9、云绵绵,雾漫漫,太平山时隐时现,那一个个青黛色的山峦,像是千万只青蛙,赶到这里集合。排列成锐意前进的严整阵容。
10、南面的太平山如一朵精巧的莲花,几座苍翠欲滴的山峦蜿蜒回旋。
11、影影绰绰的太平山就像是一个睡意未消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12、连绵起伏的太平山,朦胧欲睡,把自己光秃秃的、千沟万壑的躯体,舒展在耀眼的阳光下。
13、太平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14、连绵起伏的太平山像一群顽童推推搡搡地向东面奔去。
15、远望太平山,美丽多姿,那多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
太平山指香港太平山,英语:Victoria Peak,一般指“太平山山顶”,因而被香港人简称为山顶。太平山原名“硬头山”,古称为香炉峰,海拔高度为554米,是香港岛的最高峰。
3.关于太平盛世的诗句名言有哪些
关于太平盛世的诗句是: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宋徐俯《春游湖》
3、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5、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14、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呤》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听雨 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太平山中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天平山中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释: ①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作品概况 ②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楝(liàn):植物名称,春夏之间开淡紫色的小花。
③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④徐行:慢慢地走。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⑤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赏析: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这首诗剪取了他闲居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写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
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
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
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
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杨基的作品以写景状物见长,在这首诗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与景两条线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与景,人与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充满了清新芬芳的田园气息,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