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在创作小孤山大孤山的形象上和散文在创造形象上有什么区别
虽然都是同一处景致但诗文二者所创造的形象却是有区别的。诗歌通过比兴、夸张其中展现的形象与实际景致是有距离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的形象;而陆游的游记散文中则细致地多角度地描写,更多的体现写实的形象。
苏轼以诗配画反而成就名作,其笔触灵动,“山苍苍,水茫茫”起笔如歌,而后“大孤小孤水中央”,以及“崖、路、乔木、客舟”等等轻轻点染写出了空蒙迷离、轻舞飞扬的奇幻感觉,韵律上也琅琅上口,这首诗歌可以说充满了音乐之美和想象之美。
陆游则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写了所见景致,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大孤山“四面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等等。语言非常优美,兴之所致挥洒自如;笔法十分凝炼,下笔寥寥却极为传神;文气贯通舒畅,通过定点换位、移步换景的手法把景点联串起来,显得散而不乱。
总体来说,诗文有别但不必分高下,相互辉映可供后人鉴赏。
2.苏轼的诗词中帯“马如风”的诗词
马如风 的诗词我倒是没什么印象,不过跟苏轼挂点边的倒有个带 马如飞 的诗
据说,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暮
已 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 如
飞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
3.苏轼宦海沉浮的诗句
南歌子·寓意 宋 · 苏轼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
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南歌子·寓意》译文 下雨了,天色暗了下来,一开始怀疑是夜色降临。
雨过后,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挂在山峰上,显得一片明朗。
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轻捷的马蹄。 早上从酒中醒来,却还感到疲困,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
虽然身在蓝桥,但是哪里找得到梦中情人,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人行走。《南歌子·寓意》赏析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
词中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 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 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
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
“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
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
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
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4.求苏轼的诗词,要被贬前的,并且表达他踌躇满志之情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佑年(1087)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
5.苏轼在创作小孤山大孤山的形象上和散文在创造形象上有什么区别
虽然都是同一处景致但诗文二者所创造的形象却是有区别的。
诗歌通过比兴、夸张其中展现的形象与实际景致是有距离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的形象;而陆游的游记散文中则细致地多角度地描写,更多的体现写实的形象。苏轼以诗配画反而成就名作,其笔触灵动,“山苍苍,水茫茫”起笔如歌,而后“大孤小孤水中央”,以及“崖、路、乔木、客舟”等等轻轻点染写出了空蒙迷离、轻舞飞扬的奇幻感觉,韵律上也琅琅上口,这首诗歌可以说充满了音乐之美和想象之美。
陆游则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写了所见景致,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大孤山“四面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等等。语言非常优美,兴之所致挥洒自如;笔法十分凝炼,下笔寥寥却极为传神;文气贯通舒畅,通过定点换位、移步换景的手法把景点联串起来,显得散而不乱。
总体来说,诗文有别但不必分高下,相互辉映可供后人鉴赏。
6.苏轼诗词《行香子》赏析
苏轼诗词《行香子》赏析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赏析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佑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陶陶”,欢乐的样子。《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多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被远谪海南。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它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我们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7.一首苏东坡描写蒙顶山的诗词
苏轼的诗歌中,与蒙顶山茶有关的代表作品有《试院煎茶》和《寄蔡子华》两首。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寄蔡子华》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
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苏轼诗句中关于小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