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柳字的诗句思念
采 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韦庄 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周紫芝.踏莎行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 轼.水龙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车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柳永.雨霖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含杨柳思念的诗句
宋·晏几道: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折柳赠别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此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这座富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古桥,迄今还横跨在西安市东郊灞水上,有"灞柳风雪"之称,列入"关中八景"。
折柳赠别习俗是如何形成的?或日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父老们折下鲜嫩的柳枝,插在出征将士的盔甲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逐渐成为送行定式,并随秦的统一普及为全国性的习俗。
上述民间传说于史籍记载无征。因而多数人认为折柳赠别习俗的形成,与"柳"、"留"谐音有关,折柳以赠行人,是借此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歌咏,反映了这种谐音取意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西周时已经产生。
另一种解释是,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此外还有清明时节贴柳叶于鬓之俗,称为"柳叶符",也点明柳的符箓性功能。凡此,均能映证折柳赠别的避邪寓意--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有人指出,古人的折柳赠别不仅用于亲朋相别之际,还用于对远方家人亲友的思念,如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这种怀远之情的发展,是将折下的柳枝寄给所怀的对象,唐诗中抒写这种情怀与风俗的篇章甚多,如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等。由此引出折柳赠别习俗深层的文化蕴涵:柳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准此,李白所谓"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寓意,便是最为贴切的解释。
3.关于柳的思乡诗句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
19.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
20.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21.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
2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2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
24.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
2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26.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周邦彦
27.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28.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
29. 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 ——程垓
30.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4.带柳的诗句有哪些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王昌龄《闺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司马光《客中初夏》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西城杨柳弄春柔。 —— 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蛾儿雪柳黄金缕。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谢灵运《登池上楼》
5.带柳字的诗句思念
采 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韦庄 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周紫芝.踏莎行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 轼.水龙吟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车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柳永.雨霖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含杨柳思念的诗句
李商隐《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厉鹗《杨柳枝词》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王观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咏《雨霖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7.用柳树表达思念的诗词句(要具体的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
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梁简文帝《折杨柳》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折杨柳》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
8.关于杨柳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宋·晏几道: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折柳赠别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此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这座富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古桥,迄今还横跨在西安市东郊灞水上,有"灞柳风雪"之称,列入"关中八景"。
折柳赠别习俗是如何形成的?或日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父老们折下鲜嫩的柳枝,插在出征将士的盔甲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逐渐成为送行定式,并随秦的统一普及为全国性的习俗。
上述民间传说于史籍记载无征。因而多数人认为折柳赠别习俗的形成,与"柳"、"留"谐音有关,折柳以赠行人,是借此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歌咏,反映了这种谐音取意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西周时已经产生。
另一种解释是,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此外还有清明时节贴柳叶于鬓之俗,称为"柳叶符",也点明柳的符箓性功能。凡此,均能映证折柳赠别的避邪寓意--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有人指出,古人的折柳赠别不仅用于亲朋相别之际,还用于对远方家人亲友的思念,如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这种怀远之情的发展,是将折下的柳枝寄给所怀的对象,唐诗中抒写这种情怀与风俗的篇章甚多,如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等。由此引出折柳赠别习俗深层的文化蕴涵:柳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准此,李白所谓"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寓意,便是最为贴切的解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带柳的思念的诗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