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行善的诗句
1、不如心行善(元·无名氏·《满庭芳》)
2、道心长在常行善(元·马钰·《战掉丑奴儿》)
3、劝人行善(元·谭处端·《神光灿 寄长安冯师兄》)
4、行善与文章(宋·邵雍·《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
5、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颂徐大可为六县减免税粮得请》)
6、行善丛谤议(宋·方回·《七十五翁吟》)
7、此行善保千金躯(宋·王炎·《送吴司令知金州》)
8、迩来一行善记览(宋·李觏·《答缘概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
9、从公行善臭味投(宋·章甫·《采石》)
10、行善乃自彰(宋·章望之·《夏昼》)
11、郎行善保千金躯(明·盛彧·《禽言》)
但知行好事,好事不如无。金刚元是铁,秋至雁衔芦。
年代:宋 作者:释印肃
净心行善
善道自然和,万里体中行。慈悲兼惠施,念念我无能。
年代:宋 作者:释印肃
2.形容行善的诗句
1、不如心行善(元·无名氏·《满庭芳》) 2、道心长在常行善(元·马钰·《战掉丑奴儿》) 3、劝人行善(元·谭处端·《神光灿 寄长安冯师兄》) 4、行善与文章(宋·邵雍·《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 5、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颂徐大可为六县减免税粮得请》) 6、行善丛谤议(宋·方回·《七十五翁吟》) 7、此行善保千金躯(宋·王炎·《送吴司令知金州》) 8、迩来一行善记览(宋·李觏·《答缘概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 9、从公行善臭味投(宋·章甫·《采石》) 10、行善乃自彰(宋·章望之·《夏昼》) 11、郎行善保千金躯(明·盛彧·《禽言》)但知行好事,好事不如无。
金刚元是铁,秋至雁衔芦。 年代:宋 作者:释印肃净心行善善道自然和,万里体中行。
慈悲兼惠施,念念我无能。 年代:宋 作者:释印肃。
3.跪求行善的诗句或者古文
见他人善,当如己善,必助成之;视他人物,当如己物,必爱护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周易坤文言>>;《国语晋语六》:“夫德者,福之基也。”《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随缘行善,心无挂碍横经叉手步还趋,积善方知庆有余。唐 刘兼 《贻诸学童》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
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
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
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
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
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感应篇》
4.行善的古诗
禽言
【作者:盛彧】
泥滑滑,江南路,雨雨风风怕春暮。
郎行三月未还家,妾心还似郎心苦。
泥滑滑,妾难行,闲阶独步青苔生。
阶前雨歇樱桃发,白日须明照罗袜。
只今世路滑如泥,郎行善保千金躯。
夏昼
【作者:章望之】
一日常百刻,转若车轮忙。
千日十万刻,百年能几长。
达人齐古今,一生甚微茫。
夏日岂为永,而足以较量。
人世不足惜,行善乃自彰。
无及闲暇时,般乐为淫荒。
夷齐饿人者,颜闵非公王。
其人品孰亚,周氏与虞唐。
亦用仁义积,岂今身未亡。
富贵无可恃,莫与公道强。
夜思昼以力,四序皆流光。
示君夏昼诵,惕惕其自伤。
采石
【作者:章甫】
江行十日风打头,采江石边还小留。
龙宫煌煌俯湍流,抠衣再拜忻神庥。
出门迳作萧寺游,危亭缥缈临金牛。
江南江北苍烟收,日落未落双蛾愁。
尚书丽句世罕俦,惜哉度曲无歌喉。
折梅置酒斋堂幽,黄冠不饮空夷犹。
野僧举觞横青眸,更得大斗偿香羞。
兴阑山下却登舟,使君爱客方绸缪。
夜深杖藜吊荒丘,列炬照野经塍沟。
居人窃视声吚嚘,好事从来无与侔。
促坐款语相答酬,伤今怀古风飕飗。
泊渚高吟聊写忧,然犀照怪知何求。
醉狂夜披紫绮裘,骑鲸入海穷冥搜。
圣贤寂寞江悠悠,人在天地真蜉蝣。
况我此身如赘疣,从公行善臭味投。
有酒如川容拍浮,但愿早登黄鹤楼。
痛饮浩歌更劝酬,一吊祢衡鹦鹉洲。
送吴司令知金州
【作者:王炎】
曩时异姓新安王,中兴功烈书旗常。
边兵不敢窥蜀塞,至今恃此为金汤。
我生久恨在王后,幸识王孙人物秀。
立朝日浅即西还。自诡一州宜试守。
妫墟北望临咸阳,往事令人多感伤。
清时乘障姑缓带,试问浇瓜兼采桑。
湖上花光浓似酒,紫微惜别同携手。
一杯为寿谢不能,千里关山漫回首。
春秋鼎盛握虎符,此行善保千金躯。
筹边熟虑得全策,归来却献平戎书。
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
【作者:邵雍】
儒家所尚者,行善与文章。
用舍何尝定,枯荣未易量。
干求便黾勉,得失是寻常。
外物不可必,其言味甚长。
5.形容“行善”的诗句有哪些
1、不如心行善(元·无名氏·《满庭芳》) 2、道心长在常行善(元·马钰·《战掉丑奴儿》) 3、劝人行善(元·谭处端·《神光灿 寄长安冯师兄》) 4、行善与文章(宋·邵雍·《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 5、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颂徐大可为六县减免税粮得请》) 6、行善丛谤议(宋·方回·《七十五翁吟》) 7、此行善保千金躯(宋·王炎·《送吴司令知金州》) 8、迩来一行善记览(宋·李觏·《答缘概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 9、从公行善臭味投(宋·章甫·《采石》) 10、行善乃自彰(宋·章望之·《夏昼》) 11、郎行善保千金躯(明·盛彧·《禽言》)1、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英)罗素2、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3、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
--(法)罗曼.罗兰4、善良与品德兼备,犹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英)萧伯纳5、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
--(美)马克.吐温6、善良是连结社会的金链。7、善良的心灵胜于显贵的地位。
8、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法)罗曼•罗兰9、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人类去谋幸福。(俄)高尔基10、善良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行为。
--(法)罗曼•罗兰11、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法)雨果12、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已尤大。
--杨简13、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14、惩恶而劝善。
--左传。
6.有哪些关于行善吉祥的诗句
《慈竹》
年代: 宋 作者: 乐史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娄处,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
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慈爱必孝顺,根枝信天成。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
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冯宿卬岁时,
随父庐祖坟。父子相随孝,
灵芝特地春。北海吕元简,
四世为家主。以至牛马羊,
异母皆相乳。虞乡董恭直,
鞠养诸孤遗。鸲鹆与鸦鹊,
同巢而共枝。孝行动天地,
鸟兽皆随时。又闻猓然兽,
死不相弃离。暾{左虫右禺}与鲛鱼,
子母长相随。兽面而人心,此兽信有之。兽心而人面,其人诚可悲。
李钧为侍御,弃母在温州,
母因殍饿死,甘旨何悠悠。
光禄李玕者,亦是斯人流。
有母不侍养,异居经千秋。
唐家法网宽,贷死流遐陬。
崔湜为侍郎,天子赐瓜香。
携归与爱妾,老母不得尝。
一旦恶贯盈,杀之於路傍。
越公钟绍京,至孝何殊常。
少时得果瓜,先解进高堂。
长大遇玄宗,荣华不可当。
孝者名常新,逆者污人伦。
人既不如竹,乃是一埃尘。
夫为人子者,莫若事尊亲。
夫为人父者,莫若教儿孙。
积善与行孝,可以立其身。
我愿移此竹,栽於率土滨。
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
7.关于行善的名句
中国: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明·方孝孺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无伐善,无施劳。—— 孔子 《论语·公冶长》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锄一恶,长十善。—— 《宋史.毕士安传》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文言》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外国:
善良与品德兼备,犹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 萧伯纳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浮士德》
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
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卢梭
善良的心就是太阳。——雨果
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 莎士比亚
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儿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马克·吐温《镀金时代》
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 奥勒利乌斯
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托尔斯泰作品研究》
如果说美貌是推荐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 布尔沃一利顺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
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莎士比亚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 列夫.托尔斯泰
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 罗曼·罗兰
具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 巴尔扎克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 培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莎士比亚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罗素
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福楼拜
一只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8.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
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