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离家求学的古诗词有哪些
1、《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2、《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3、《渡汉江》
唐代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4、
《次北固山下》
唐代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5、
《人日思归》
隋代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2.诗经里你最喜欢哪首诗
《诗经》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真挚情感,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悠长。
我最喜欢的当属其中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拂晓岸边、秋风瑟瑟、迷蒙雾霭、秋水茫茫,水中小洲依稀立着心中的伊人,然而路险弯曲,无论怎样的“溯洄”、“溯游”,匆忙往返,都是可望而不可即,仿佛伸手可及却又虚渺飘遥,任一腔柔情空对茫茫秋水,脉脉难言,空嗟叹。
萧索悲凉,情何以堪?这情是哀而不伤,至悲即止。比之悲愤更显得隽永细致。
试想此种心情若放到别处又何尝不是如此?无论理想还是事业,在追求的过程中不都是朦胧迷离、若离若即又惹人魂牵?追寻的过程也都是艰难险阻,征途漫漫。所以说此诗情境深远,思来意味无穷,给人无尽的美感,引人遐思。
无论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先说词,诗中写白露从“为霜”、“未??”到“未已”,三个词就描绘出朝露为霜又融为秋水的过程,形象展现了时间的发展,“长”、“跻”、“右”、“央”、“坻”、“?b”的变换,表现了诗人为寻伊人往复急切的情形。
“宛”字把伊人悄立的姿态写活了,引人神思,叹之,此为用词之长。 再说境,诗中之境“如在目前 ”又“见于言外 ”,如幻若梦的感觉和迷蒙秋水浑然一体,仿佛这秋晨水雾皆是人心所化而成,又仿佛伊人仍在水中,亦真亦幻,情景交融。
此为意境之美。 另外像《关雎》和《桃夭》,也都很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把思念心上人的那种情景写的宛如眼前一般。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几个字就把桃花之美写出来了。 因此说《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所言不虚。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现代人也经常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诗经》已经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芳香永存。 (个人原创,请勿转载) 。
3.有关苦与乐 1
名言
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唯有乐观奋斗,才能不断茁壮成长,反之则易埋没,默默终身。——拿破仑
经历磨难的好事,会显得分外甘甜——莎士比亚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事例
《庄子》里描述了这样的故事:子舆天生浑身缺憾,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有人不无恻隐地问道:“你一定为自己的形象很苦恼吧?”他回答:“我为什么要苦恼呢?如果上天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让它天天高亢地打鸣给人们报晓;如果上天把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弹弓,我就用它打下斑鸠烧着吃;如果上天把我的脊椎变成一驾马车,我就用精神的骏马拉起它驰骋天际。我为什么要苦恼呢?”观点:不必为不值得的事而苦恼。
英国作家狄更斯幼年家境十分贫寒,他父亲因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入狱。他12岁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痛苦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压垮他,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贫苦人的同情和创作灵感。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了《雾都孤儿》。观点:苦恼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十年动乱时期,杨绛被下放到河南省息县。与不久前也下放到这里的钱钟书见了面。有一天,杨绛向钱钟书讲述了她的恐怖经历:她看到一个被猫弄得血淋淋的老鼠。钱钟书听完哈哈大笑,并安慰她说:“老鼠的内脏和躯体分开,离也;鼠者,处也。说明你要离开此地了。”虽然明知这是笑话,但杨绛还是听得津津有味。这些笑话与一些书信往来给生活增加了不少情趣。观点:苦乐在于心态。
4.关于父母的古诗词
汝坟贫女》
梅尧臣(北宋)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好了歌》
曹雪芹(清)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关于父亲的词句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敬父母的古代诗句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经典诗句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5.【课外文言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1)B 并且拜谯周为师.师:动词,以…为师.(2)B “从事”为官职名,为名词,这里指代“担任从事的下属”,作“憎疾”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清慎”为“清廉谨慎”的意思,作“密”的谓语,其后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3)D “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错,原文为“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为朝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4)①纵:即使;王:以…为王;独:难道.句子翻译为: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觉得可怜我,奉我为王,我又能有什么面目见他们?纵使他们什么都不说,藉(就是项羽)自己难道不有愧于心?②抗:抗衡;任:任用;是:这.句子翻译为: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答案:(1)B (2)B (3)D(4)①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觉得可怜我,奉我为王,我又能有什么面目见他们?纵使他们什么都不说,藉(就是项羽)自己难道不会有愧于心?②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见教材必修五《陈情表》,译文省略)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 ,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孔子的想家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