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折柳的诗句
1、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出自:唐·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
译文:纤纤的杨柳条我将你折下来,拿你去送予人远方知心的人。
2、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出自:唐·李白《折杨柳·垂杨拂绿水》。
译文:真想攀折柳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自: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译文: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4、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出自:唐·杨巨源《折杨柳》。
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5、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出自:唐·鱼玄机《折杨柳》。
译文:每天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2.有关折柳的诗句
1、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出自:唐·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译文:纤纤的杨柳条我将你折下来,拿你去送予人远方知心的人。
2、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出自:唐·李白《折杨柳·垂杨拂绿水》。
译文:真想攀折柳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自: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译文: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4、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出自:唐·杨巨源《折杨柳》。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5、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出自:唐·鱼玄机《折杨柳》。
译文:每天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3.《折杨柳》的诗句
【标题】: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内容】:--------------------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标题】:折杨柳
【作者】:萧纲(南朝梁简文帝 宫体诗人)
【年代】:南朝梁
【内容】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
【注释】
1、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2、上春——即早春。
3、画角——军中吹器。
4、——犹、总是的意思。
5、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4.有关夏和冬的诗句
有关夏天的诗句:
1、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天净沙·夏
元代: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3、晚晴
唐代: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有关冬天的诗句:
1、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雪梅·其一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早冬
唐代: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江雪》译文: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
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
老柘树虽然叶子黄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样。
这个时候的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不知不觉走入酒家。
5.有关杨柳的诗句有哪些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2、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去抓日已疏》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唐·王昌龄《闺怨》4、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5、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6、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7、弱柳从风疑举袂。——刘禹锡《忆江南》8、年年柳色,灞bà陵伤别。——唐代李白《忆秦娥》9、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温庭筠《菩萨蛮》10、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青平乐》1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12、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周紫芝《踏莎行》1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5、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1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告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18、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唐《杨柳枝》19、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2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观于柳文化的古诗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
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 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东汉《古诗十九首》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诗句。
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西汉孔子第十一代孙孔臧也写有《杨柳赋》名篇。
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
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
《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
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
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
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 正是如此。
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柳树还是历代诗人表达春天的符号象征。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
故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
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诗人突出“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形象鲜明。
柳树最早向人们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唐大诗人杜甫《柳边》有“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诗句。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前引贺知章的《咏柳》诗则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春风中的柳丝,鹅黄嫩绿,令人赏心悦目;柳丝摇摆,仿佛在喁喁低语,向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7.有关杨柳的诗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煞渡江人。”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意
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意: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简析: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9.含有杨柳的诗句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烟柳断肠处”“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丝柳,一寸柔情”“杨柳依依”“依依离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九华山路云遮寺,清戈江村柳拂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煞渡江人.”“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别酒半酣.”“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烦恼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草色青青柳色黄流.”"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人言柳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柳丝挽断肠牵断.”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称.若待上林花似景,出门俱是看花人.”“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妾容与此同盛衰,何必君恩能独久.”。
10.杨柳的诗句
【送别】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代表离别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情思缠绵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的象征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杨花》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柳》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
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
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
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送别】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代表离别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情思缠绵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的象征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杨花》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柳》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
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
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