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蒿子粑粑的介绍
蒿子粑粑不仅是江淮一带脍炙人口的舒城特色美食,更是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千年文化信息。据《三国志<;吴书>;》记载,东汉末年一代英才周瑜病逝于巴丘,舒人哀恸,素服举哀,乡邻为寄托对英雄早逝的哀思,每年清明时节,人们并采摘鲜嫩的香蒿尖芽和以米粉、腊肉、咸鸭等佐料,经过数十道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再泡一壶清香碧绿的小兰花新茶,品尝着美味的同时,也以此表达着故乡人对不世英才周瑜的缅怀,由此而来的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缅怀亡灵的由来并从此传承开来。正如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样,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对英雄的崇拜和敬意最为朴素的方法。 另则相传,也是市井流传的说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是悼念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制作香酥爽口的蒿子粑粑分而食之,为的是纪念祖先的同时,也寄托了人民对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的美好愿望。 历久弥新,千百年来,蒿子粑粑连同她承载着对英雄文化的崇拜,穿越历史长河,依旧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今天,舒城蒿子粑粑不仅传遍了周边合肥、霍山、肥西、桐城等地,也走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为全国所熟知。同时,蒿子粑粑和小兰花也被称之为舒城美味双绝。
2.蒿子粑粑的流传地区
安徽皖南即安徽长江以南地区,池州、宣城、黄山等地;因为太平天国攻打江南导致部分皖南居民逃避战乱到江北地区安家,因此把这种小吃带到了部分零散的江北县城。(如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因为是皖南移民带过去的所以像六安整个城市以及整个皖北并没有完全接受和认识这种小吃,仅仅局限于有皖南移民的县城才有这种清明小吃。
安徽江北地区(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部分县。
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是安徽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从九江来到鄂东南的,那还是明代嘉靖年间。1525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强制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着干粮、农具、种子、行李、炊具,携妻子儿女,在官兵的押解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从九江逆流而上,到韦源口进入大冶湖。不知那时有没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则是从瑞昌到兴国州(今阳新),期间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定居在南山柯近溪。也是今天的大泉沟风景区的半山腰上。
族人从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终日劳作。天亮起床,劳作至巳时(早上九点)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至申时(下午三时)吃午饭,晚饭则是亥时,晚上九点以后。先人嗜食大米、豆类,间或在麦收季节吃一些面坨子。
先人视男人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内部地位极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饭,佐以新鲜蔬菜、瓜果。也有咸菜豆豉之类。黄豆做豆腐,绿豆熬稀饭,南瓜煮小麦坨子。当然也会用糯米做酒酿,稻谷烧谷酒。农妇则不同,她们要做家务,织布,晾晒粮食,舂米,喂猪养鸡,洗衣做饭。但吃饭的时候,她们吃稀饭,杂粮,红薯居多。
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切细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一直到今天,故乡还有吃蒿子粑的习惯。 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成对巴句敬告人们:“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后来,人们用蒿叶拌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这天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3.蒿子粑粑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青团大同小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广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为“艾粄”[1-2],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米果”,在闽南及潮汕地区称为“艾粿”,而广府地区则常称作“艾饼”[3]。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查看全部5个回答
@苏辰忆江南
4.写一篇给赵丽颖介绍霍山蒿子粑粑的作文200字
同学们,你们都吃过蒿子粑粑吧!今天,我又吃了一次蒿子粑粑,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蒿子粑粑,家乡人叫它作“粑魂粑粑”。
意思是说:在三月三前后这段日子里吃它,就可以把粑魂消灭、能保家人平安无病的呢!蒿子是纯天然的绿色植物,含有很多丰富的维生素和*的微量元素,再加上杂粮做的外皮,吃了它自然是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的。蒿子粑粑不仅营养丰富,它那特有的清香味道,更是我的最爱啊!当然最喜欢吃的,就是妈妈小时候亲手给我做的了!现在,妈妈不在家,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包的粑粑了!我曾经找遍了整个郎溪的大街小巷,从南买到北,从东买到西,就是吃不到那么好吃的家乡的味道!也许,那也有妈妈的味道吧。
5.关于艾粑粑的作文800字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独特的习俗。我是瑶族人民,我们的民风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让我意犹未尽的,就是在端午节的那天,跟着妈妈一起做一锅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节前夕,妈妈会到市场里买一大些竹叶和农民采来的艾叶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里,妈妈把面粉倒进盆子里,掺一些白糖,放入适当的清水。把面粉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面粉和白粉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艾叶洗干净,放到锅里熬几分钟后,倒掉艾叶,把剩下来的艾叶汁到在面团里,多揉几下。揉面时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则包出来的粑粑就会松松软软,没有嚼劲儿,揉面的力气要适中,才能做出有嚼劲的粑粑。
接下来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叶重叠在一起,然后从面团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团,从中间凹下去一个小窝,放入准备好的馅儿,这馅儿是妈妈刚刚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块、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馅儿后,在把口封起来,,裹上一层香喷喷的茶籽油,一则是为了更加的香,二则是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叶上。然后搓成一个小圆儿,放在竹叶上,把下面的竹叶向下折一下,再缠上带子。一个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这样,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渐渐流逝了。终于,一锅艾子粑粑总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经馋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开火,蒸起了粑粑。
吃过晚饭,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个热气腾腾的艾子粑粑,“哎呀!”这粑粑可真烫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抛来抛去,嘴里还吸溜吸溜地吹着气,粑粑总算凉了下来,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
到现在,提起端午节时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还是记忆犹新。
6.蒿子粑粑
具体做法:1.蒿子叶打烂再经过水洗去味;
2.然后打少部分糯米粉和蒿子拌匀,锅里放油,(中大火)把刚才准备的这材料炒熟,叫打熟钱;
3.把其它糯粉放在容器里,把熟钱打入,然后揉,这里就得有跟北方学做面的学学,要揉好才糯;
4.打砣,弄成一小个小个的,然后做成你看到的那种长方弄,然后用棕叶包好,每两个面对面用绳子简易捆下;
5.上蒸,中火蒸两小时;
6.如果放得久的话,你还得把他放到外面趁热去下水汽.这样做出来的做个两个月不长霉也不烂,如果发现有点长毛就应真空(泡水里也可但久了会酸就不能吃了).
楼主这贴是不是该加分啊?湖南特产店里的那些全是机压出来的,而且是加了籼米的,不好吃,不要买,有湖南老家农贸市场一般都有卖,很便宜的.
这种是传统湘西做法.其它地方的我就不知道了,有凉血解毒之功效,长时间食用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