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马革裹尸有关的诗文
【战歌】
边塞男儿重武功,
剑光如电气如虹;
人生自古谁无死?
马革裹尸是英雄!
【出处】:
中华诗词-清-沙天香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1]
誓灭胡奴出玉关。[2]
只解沙场为国死,[3]
何须马革裹尸还。[4]
【出处】:
文苑-中华诗词-清-徐锡麟
【军中夜凉】
惨淡天昏与地荒,[1]
西风残月冷沙场。[2]
裹尸马革英雄事,[3]
纵死终令汗竹香。[4]
【出处】:
中华诗词-明-张家玉
《吊西征战士》云:"裹来马革心原壮,熏作檀香骨未枯。昨夜魂随骠骑出,过河还杀五单于。"
宋人荐阵亡将士疏,其工者可作联语。如云:"马革裹尸,深负公等;虎头食肉,彼何人斯?
【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李贺
【军中夜凉】
惨淡天昏与地荒,[1]
西风残月冷沙场。[2]
裹尸马革英雄事,[3]
纵死终令汗竹香。[4]
【出处】:
中华诗词-明-张家玉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2.关于马革裹尸有关的诗文
1.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代徐锡麟《出塞》
释义: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万一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也不必用马皮把我的尸体包裹着回来。
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王昌龄《出塞》
释义:只要有卫青李广这样英勇善战、忠心为国的统帅来镇守边庭,外敌就不敢轻举妄动。
3.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代杜甫《登岳阳楼》
释义: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4.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释义: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5.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明代张家玉《军中夜凉》
释义:马革裹尸也是英雄的事迹,即使死了也在史书里留下香气。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
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来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自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何须马zd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4.如何鉴赏诗句伏波惟愿裹尸还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见唐•李益《塞下曲》。
伏波: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语:“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定远:指汉代定远侯班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语:“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这两句大意是: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 这两句用了两个典故,通过鲜明对比,表现了爱国将士为了保卫祖国边疆,宁愿战死沙场,不求苟全性命的伟大情怀。可化用以抒发边防将士的豪情壮志,也可用于表现开发祖国边疆的英雄儿女们的开阔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