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火药的诗词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2.形容炸药的词语
惊天动地
jīng tān dòng dì
[释义] 惊:惊动;动:震撼。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
[语出] 唐·白居易《李白墓》:“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辨形] 动;不能写作“恸”。
[近义] 震天撼地 震天动地
[反义] 万籁俱寂
[用法] 多用作褒义。形容事业伟大。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震天动地”;都含有“震天动地”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不同在于“惊”和“震”含义不一样。同样形容声音极大;~含有“心灵为之震动;天地为之惊动”之意;“震天动地”没有。
[例句]
①~的一声巨响;炸弹在附近爆炸了。
②1937年7月7日;~的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了。
[英译] world…shaking
3.描写烟花的诗词诗句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出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释义: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释义: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3、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出处:宋·朱淑真《元夜》
释义:满天的烟花目之所及全是鲜艳的红色,人们吹着乐器敲着锣鼓响声震天来迎接春风。
4、宝烟飞焰万花浓。
出处:宋·辛弃疾《虞美人·翠屏罗幕遮前后》
释义:燃起烟花爆竹烟雾弥漫,焰火飞上天空像千万朵花一样色彩浓艳。
5、百枝然火龙衔烛,七采络缨凤吐花。
出处:明·刘绘《元夕同杂宾里中观放烟火》
释义:烟花燃放时像是成千上百枝的火龙含着烛火飞上天空,色彩斑斓的烟花像是美丽的缨络,犹如凤凰吐出五彩的火花。
拓展资料: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中国劳动人民较早发明,常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而现代全中国以及到全世界唯一能在同天同活动里施放烟花的活动则为跨年(除夕夜)活动。
烟花其实和爆竹的结构类似,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为了达到好的表演效果,焰火和礼花弹中填充了大量用于发射以及爆炸的火药,例如,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礼花弹在发射后,要上升到大概200米的高空才会爆炸,而这些星星点点覆盖的半径大约可以有80米左右。
4.与火有关的成语 诗句或歇后语
与火有关的成语 :
热火朝天、
火烧眉毛、
水深火热、
心急火燎、
火冒三丈、
满腔怒火、
灯火辉煌、
炉火纯青、
如火如荼、
骄阳似火、
星火燎原、
明火执仗、
不瘟不火、
火中取栗、
煽风点火、
厝火积薪、
真金不怕火炼、
惹火烧身、
水火不相容、
风风火火、
隔岸观火、
洞若观火、
玩火自焚、
放火烧山、
油煎火燎、
刀山火海、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火上浇油、
火树银花
希望采纳
5.关于鞭炮的词、句、段
关于鞭炮的好词、好句、好段 [编辑本段]【简介】 鞭炮(英文:firecracker)又称鞭爆、爆竹等,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编辑本段]【历来名称】 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编炮”一直到“鞭炮”,在鞭炮烟花之乡的湖南长沙浏阳,人们仍然将体积大、火药多和爆炸力强的单个鞭炮称为“爆竹”。
[编辑本段]【各国相关法令】 大约在20世纪末,中国曾经有过命令禁止在城市燃放爆竹,但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施行,近年来采有条件的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在东南亚华人地区,有部分国家(如马来西亚)明文禁止烟花爆竹,但同样只是形式。
爆竹现在依然是华人地区过年时常见的东西。[编辑本段]【由来及解释】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编辑本段]【传说】 传说一 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
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于是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
传说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编辑本段]【传统制作工艺流程】 传统的鞭炮制作过程分为三部分:炮身制作,火药制作和引线制作。
一、炮身制作 裁纸:在作坊里,鞭炮炮身被称为“筒”,裁纸是按一定的规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纸; 扯筒:将裁好的爆竹纸卷成一个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坚木做成; 褙筒: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层彩纸,最初是为了防水,后来更多的是出于装饰作用,褙筒纸多用宝庆(邵阳)产的红纸,或者广红纸、蜡光纸; 洗筒:将纸筒用麻绳扎成一个六角形的饼状,以便于计算筒的数目; 腰筒:扎好的纸筒很长,需要裁短,用阔刀从饼的腰上裁断,把一筒横切成两筒; 上筒:在切好的纸筒里装土、上硝; 钻孔:用铁钎将每个筒子筑紧,再给每个筒子。
6.关于古代四大发明的诗词
诗赞火药发明
四大发明世界巅,流芳千古写诗篇。
先人杰士灵丹炼,炸爆之时启示研。
医术汉秦来记录,火药唐代军事连。
枪林弹雨辉煌铸,科技前沿史册乾。
诗赞指南针
九州地理雄鸡唱,龙纵图腾玉宇翔。
四大发明多贡献,先贤创意绽芳长。
司南战国时来造,朝向一个固有方。
闪烁星辰永不落,指南针绩世代扬。
指南针的航海功绩
扬帆破浪征程难,七下西洋敢为先。
航海惊涛磐若石,建功立业胆悠然。
通商友好连非亚,华夏文明世代传。
三宝英豪彰史册,指南针绩就前贤。
其它的诗词:
宋-曾丰【呈罗春信】诗曰:“。。车中幸有司南柄,试与迷途指大方”。
晋-杨方【合欢诗五首】“磁石引长针,阳燧下炎烟。。”。
唐-徐铉【和江西萧少卿见寄二首】“亡羊岐路愧司南,二纪穷通聚散三。。”。
唐-戴叔伦【赠徐山人】“。。针自指南天窅窅,星犹拱北夜漫漫。。”。
宋-陈造【次韵方秘正】“。。路迷端倚司南驾,金换还随过海舟”。
宋-彭龟年【寄黄商伯兼简詹元善】“。。滔滔迷所往,莫望指南针”。
宋-文天祥【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中国四大发明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描写烟花的诗词诗句
1、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出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释义: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释义: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3、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出处:宋·朱淑真《元夜》释义:满天的烟花目之所及全是鲜艳的红色,人们吹着乐器敲着锣鼓响声震天来迎接春风。
4、宝烟飞焰万花浓。出处:宋·辛弃疾《虞美人·翠屏罗幕遮前后》释义:燃起烟花爆竹烟雾弥漫,焰火飞上天空像千万朵花一样色彩浓艳。
5、百枝然火龙衔烛,七采络缨凤吐花。出处:明·刘绘《元夕同杂宾里中观放烟火》释义:烟花燃放时像是成千上百枝的火龙含着烛火飞上天空,色彩斑斓的烟花像是美丽的缨络,犹如凤凰吐出五彩的火花。
拓展资料: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中国劳动人民较早发明,常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而现代全中国以及到全世界唯一能在同天同活动里施放烟花的活动则为跨年(除夕夜)活动。烟花其实和爆竹的结构类似,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
为了达到好的表演效果,焰火和礼花弹中填充了大量用于发射以及爆炸的火药,例如,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礼花弹在发射后,要上升到大概200米的高空才会爆炸,而这些星星点点覆盖的半径大约可以有8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