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快乐读书的诗句
1、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译文: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4、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出自宋代赵恒的《劝学诗》
译文:不要恨没有媒人介绍对象,读好书自然有美丽漂亮妻子。
5、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出自清代的《读书有所见作》
译文: 一天不读书,心中就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6、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出自宋代陈师道的《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译文: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
2.关于读书的古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观 刈 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渔 家 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浣 溪 沙 北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3.关于描写“读书有味”的文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让“读风”盛起来了,有人用“‘读’占鳌头”来描述。
虽然读得多,但是不少课读得质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读,多次重复的读,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 阅读重在“得他滋味”(朱熹):“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读书“如饮食,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自此,“得滋味”就成为读书的要义:“读书之法……仔细玩味,不可草草。”(陆九渊)“读书有味身忘老”(陆游)“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唯有书味甘,行行堪没齿”(袁枚)“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元好问)…… 所谓“滋味”,是作品内容表达出来的那种情、理、趣使读者形成的“整体直觉”。
这种“整体直觉”有的清新明丽,有的蕴藉典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婉约缠绵;有的睿智精深,有的飘逸豁达;有的平和宽容,有的激越昂扬……它们都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悠久,那么绵长:一丝丝,一缕缕,沁入心脾,润物无声;一字字,一句句,撞击心灵,陶冶情性。在书味的滋养抚慰下,喧嚣与动荡隔离了,烦恼与不安隐去了。
于是,浮躁不再,媚俗远离,性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得滋味”是阅读主体和文本双向运动而产生的整体感受,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也是读者理解、表现与传达生活的基本方式。
“得滋味”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便觉滋味绵长、深厚,似清冽甘醇,如齿香佳酿。
宋人程颐有语:“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若能尝得读书之味,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
倘若滋味索然,如嚼木札,甚至连声音、字形也得不到,有何益处? “得滋味”的阅读教学方式很多,比如: “诵读体悟”出滋味。“得滋味”的主要方式是“诵读”。
“诵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这是说要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的程度。
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催化剂”,比如“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读进去,如教学《秋姑娘的信》,“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了。秋姑娘担心起来,不知我的那些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
有了,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教师生动地描述着,又打开课件,“你们听……起风了,这是秋姑娘的脚步声,她掠过田野,越过山冈,走过森林,飘过江河,你们看(画面上出现飘舞的秋姑娘,孩子们发出‘啊’的惊叹),秋姑娘真的来给朋友送信来了……”就这样孩子们进入了课文情境,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忘情地诵读着,当读到“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时,都不由自主地做起动作来,进入了一种如幻如梦的境界;再如“示悟法”,就是学生在诵读时,教师通过声音和其他手段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感悟。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翠鸟》,就是这样指导学生读好第二节的:学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学生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随后作了示范,学生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
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就是通过这样的“示悟”,学生读出了语感、情趣和韵味。 “虚心涵泳”得滋味。
这是朱熹提倡的读书方法。曾国藩在给其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
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濡而勃兴。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涵泳,就是“浸润”在书中,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感知,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去知其冷暖,知其流之急缓,知其味之甘苦。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语言文字,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掂量、咀嚼、玩味,精细化地感受语词的内涵,从而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朱熹)一位老师教学《黄鹤楼送别》,引导学生推敲“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字:“江里的船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呢?”学生联系语境悟到:“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
4.关于读书句子大全
1、走进自然科学知识的领域里,《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雷电星雨在天空住久了也回来到我们的人间做客,他们其实并不稀奇,只是因为遥远而难得见面而已,太阳、月亮不是经常在我们的世界里转悠着吗?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4、尽信书,莫如无书。
5、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6、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7、为做学问而读书,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然而,莘莘学子能功成名就的毕竟有限,差别不在于人的智商和才气,关键在于人的毅力,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
8、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9、书,如细雨过后的梧桐,洗去了浮华,透出了青绿。在清闲午后,子落日黄昏,用眼睛读书,用心读书。读不尽精彩丰富的书。
10、人生遇到不如意或困惑,我特别喜欢在书中找答案,而每次寻找,都能找到。我总是将其看做神启,觉得是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读到我想找的答案后,我会兴奋的很久都将微笑挂在脸上,遇见我的人一定以为我遇到了什么好事,其实只是找到了困惑已久的人生答案而已。
11、喜欢读书,心境不好时,读书得以改变心境。心境好时,心境可以改变书的意境。当所有的渴望都离我远去时,只要手中还有书在,那希望就没有离去。
12、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13、悠闲读书,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涵养。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随和幽默,充满自信,充满魅力。我们常说的儒雅风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铺垫,其深厚的文化修养主要从长期不懈的读书学习而来。
14、读书需要一种心境,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的。只有静下心来的时候,才适合阅读。心无旁骛,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书卷上,唯有此时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15、读书就像一根强心剂,注入我的体内,带给我巨大的力量,在读书中授予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处事的原则,传授我无尽的知识。
16、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