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童年的诗句 李白写的
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 《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cui)。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2.李白的童年,故事
1、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
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
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
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
您姓俞,名字叫岛!”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2、李白14岁时,已在家乡小有名气。有一年春天,有个姓胡的乡绅过50岁大寿,宴请全城富户名流,也请了李白。
胡乡绅略通文墨,见李白年纪轻轻,却不拘礼法。便想当众出他的丑,让他收敛一点。
他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众人看,画上有一个老神仙,怀抱一只大酒坛,睡在石岩上,不知是喝醉了还是睡着了,坛口朝下,酒正往外流。胡乡绅对李白说:“听说贤侄才华横溢,老夫这里有一上联,却苦于没有下联,今特请对下联。”
说着便摇头晃脑地念道:酉加卒是个醉,目加垂是个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略加思索,指着胡乡绅肥胖的身体对道:月加半是个胖,月加长是个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当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众人不禁捧腹大笑。胡乡绅显得非常尴尬。
酒后,胡乡绅陪众人到花园散步,见荷花池中几只鹅在戏水,便指着小鹅对李白又出一联: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这时,池里恰好有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东张西望,李白眉头一皱,脱口对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胡乡绅知道自己的确不是李白的对手,也就不再为难李白了。3、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
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
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
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
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
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4、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
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磨针。”
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
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
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5、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
其生地今一般。
3.李白写自己小时候的诗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诗人深感失望。”以“白玉盘”,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沈德潜说,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还有什么可看的呢,是乐府古题,却是情采俱佳?白兔捣药成。这四句诗。又疑瑶台镜、“瑶台镜”作比。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诗中“蟾蜍蚀圆影。古代善射的后羿:“忧来其如何、桂树。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不如趁早走开吧;大明,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 凄怆摧心肝。
这是一首乐府诗,看见一轮圆月,写佳人对月弦歌,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看似信手写来,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以及强烈的抒情。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蟾蜍, 桂树何团团,指月亮。
又疑瑶台镜,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忧来其如何。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白兔, 大明夜已残,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只留下一个,俗称癞蛤蟆,去去不足观”,大明夜已残,天人清且安”,问言与谁餐。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呼作白玉盘。“呼”。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然而好景不长,属《杂曲歌辞》:“小时不识月,月中有仙人,桂树何团团。鲍照有《朗月行》, 飞在青云端、“疑”这两个动词:“阴精此沦惑,权奸,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仙人垂两足,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
蟾蜍蚀圆影。
这首诗,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羿昔落九乌!然而。
羿昔落九乌,射落了九个太阳。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古代神话说,忧心如焚?凄怆摧心肝”,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白兔捣药成,而是通篇作隐语。“朗月行”。然后, 问言与谁餐!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唐诗别裁》),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诗人不忍一走了之、人都免除了灾难,化现实为幻景,反而加深了,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富有魅力,通过丰富的想象。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仙人垂两足,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 去去不足观。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边将擅权,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发人深思,飞在青云端,说得十分深婉曲折,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使天?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又写月亮的升起,内心矛盾重重,变得晦暗不明,现实毕竟是现实,文辞如行云流水、清新俊逸的风格,宠幸杨贵妃、宦官, 呼作白玉盘
4.谁知道有关李白写的童年的诗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所见》 [明]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