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京东两个字的诗是什么诗
1、东顾望汉京
唐
陈子昂 [只查询陈子昂的结果]
《赠赵六贞固》
2、天汉东穿白玉京
唐
杜牧 [只查询杜牧的结果]
《洛阳长句二首》
3、东岳封回宴洛京
唐
苏颋 [只查询苏颋的结果]
《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
4、东顾望汉京
唐
陈子昂 [只查询陈子昂的结果]
《赠赵六贞固二首》
5、还拂京尘东去
宋
贺铸 [只查询贺铸的结果]
《下水船·芳草青门路》
6、东流相送向京畿
唐
徐铉 [只查询徐铉的结果]
《避难东归,依韵和黄秀才见寄》
7、东洛西京一时没
唐
刘景复 [只查询刘景复的结果]
《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
8、)十二东秦比汉京
宋
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次韵答顿起二首》
9、东流绕旧京
清
王士祯 [只查询王士祯的结果]
《余澹心寄金陵咏怀古迹却寄二首》
10、京洛东游岁月深
宋
苏辙 [只查询苏辙的结果]
《送千之侄西归》
11、臣家京口东
宋
崔璆 [只查询崔璆的结果]
《今日一何好》
12、东君五日如京兆
宋
洪咨夔 [只查询洪咨夔的结果]
《答程嘉定二首》
13、多士趋京我亦东
宋
金履祥 [只查询金履祥的结果]
《都下赋归奉别天台金彦如惠子明沈新之马景昭》
14、十二东秦比汉京
宋
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次韵答顿起二首》
15、东缘有酒登京口
宋
王遂 [只查询王遂的结果]
《吴大帝庙》
16、东望云边白玉京
宋
王炎 [只查询王炎的结果]
《次韵答熊朝英》
17、东流相送向京畿
唐
徐铉 [只查询徐铉的结果]
《避难东归依韵和黄秀才见寄》
18、东隅路入京
宋
徐照 [只查询徐照的结果]
《登歙山寺》
19、东来三辅西陪京
宋
岳珂 [只查询岳珂的结果]
《戏作呈赵通判胡教授张总干》
20、东缘有酒登京口
宋
周师成 [只查询周师成的结果]
《吴大帝庙》
21、东望玉京将万里
明
郭登 [只查询郭登的结果]
《甘州即事》
22、西京雄健东差弱
明
夏煜 [只查询夏煜的结果]
《读宋太史潜溪集》
2.和购物有关的诗句,词句(唯美)
一钱行赠林茂之(清·汪楫)为言昔曾买藜藿,手持一钱人错愕。
方嗟旧物不逢时,又遇孙儿索买梨。丁酉上元(宋·陆游)信马随车纷醉侠,卖薪买酒到耕农。
万山堂呈史察使(宋·方回)买砚新添行橐重,抄书勤过野庐幽。三月二十九夜二更杭火焚花巷寿安坊至四月一(宋·方回)买卖假花牟百利,坐此得罪于神明。
三月十日韩子华招饮归城(宋·王安石)清明晓赴韩侯家,自买白杏丁香花。与儿孙小饮(宋·陆游)荒园摘葵芥,近市买鸡豚。
东昌舟中(明·庄昶)可知酒兴今多少,自点秋滩问买鱼。东坡田(宋·蒋捷)卜居自为溪山好,不是区区为买田。
东堂新成二首(明·严嵩)种竹旋添驯鹤径,买山聊起读书堂。中岩文老和予游字韵见寄用韵为报(宋·晁公溯)甚欲效柳子,冉溪买西丘。
中都之嘉会门陈亦颜为堂日城南书院取韩文公(宋·曾丰)买宅犹难况买邻,一区判与九衢亲。中秋舟次沙律(宋·黄大受)桂林二千八百里,城边买船发春水。
东方有一士(宋·文天祥)万金结游侠,千金买歌舞。临川洪守游南湖命予赋诗(宋·徐恢)轻舟弄水买一笑,游人竞逐墙阴来。
3.京东杂感十首其一前两首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一)登临怀古,抒家国兴亡之感兴亡之感源自于特殊的时代和特别的心境。
明清易代,天崩地裂,众多有志之士放弃功名,矢志抗清,转战沙场。抗清失利后他们或隐逸乡野,或埋首书斋,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诉诸笔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诗歌群体——遗民诗群。
登临怀古,抒家国兴亡之感正是清初遗民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时,活跃于杭州本土的“西冷诗派”正是江南著名的遗民诗群——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派的一个分支,毛先舒、张丹、柴绍炳、徐继恩等不少诗作均满含黍离之思和兴亡之感。
洪升出生于顺治二年清军攻克杭城的战火之中,更受西冷诗派诗情诗风的熏染,洪升在少年时代即萌发兴亡之感。顺治十六年(1659年),洪升15岁时即作《钱塘秋感》:“晓陟南屏独振衣,丹霞出海露初晞。
几声老鹳盘容落,无数征鸿背日飞。秋水荒湾悲太子,塞云孤塔吊王妃。
山川满目南朝恨,短褐长竿任钓矶。”[5]诗歌借晓登南屏所见景色抒发少年诗人思古怀今之情,借“太子荒湾”“王妃孤塔”传达千古兴亡的沉痛与悲凉。
康熙四年(1645年),洪升21岁作《为陆太师母五旬作二首》:“化碧于今二十秋,朝朝含泪掩空楼。黄云城上悲风急,一夜霜乌尽白头。”
“回首横山落月孤,吴宫花草久荒芜。囗囗欲化千年石,不独伤心为望夫。”
[6]陆太师母,即陆繁绍母亲陈氏,其夫陆培为明崇祯年进士,清攻克杭城时以生殉明。陈氏也追随其夫“坠楼,不死。
饿三日,不死”。洪升在诗中不仅赞扬了“欲化千年石”为夫守志的陆培夫人陆太师母的高尚节操,同时不忘用“苌弘化碧”典,表达对为国死难的陆培志行的由衷敬仰。
洪升的兴亡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困顿变得越来越强烈。洪升自康熙七年(1648年)24岁赴北京国子监肄业至康熙二十八年45岁被“革去监生”“削籍归”,历时20余年,经历了“天伦之变”“家父被诬”“国丧日搬演《长生殿》”等一系列事件,洪升由一个对康熙圣朝充满“拜郎”热情的世家子弟沦为“高才不偶”的“钱塘布衣”。
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艰辛,日渐积淀成对清廷的疏离和对朱明朝的怀恋之情,表现在洪升此期的诗作中,兴亡感喟也愈加显露。《魏州杂诗八首》是康熙七年(1648年)洪升入国子监两年后流连于恩县、大名、长垣、滑县、淇县等地所作,如果说《钱塘秋感》的“兴亡之感”更多地寄寓少年洪升的文人情怀的话,《魏州杂诗八首》则更多地参杂了洪升对仕进之途的失望和惆怅:“莫道回车地,朝歌亦旧京……比干遗庙在,千古傍龙城。”
“风尘飘客泪,鼓角老雄才。莫忆兴亡事,狂歌酒一杯。”
[7]对古都、古战场的凭吊,对比干、李广等忠臣良将的怀念,竟用“狂歌酒一杯”来摆脱因“忆兴亡事”而产生的痛苦与愤激情绪。这种对酒当歌、长歌当哭的心情与一年前康熙帝至国子监释典孔子之时,洪升写下的一系列颂圣诗诸如什么“日月瞻皇极,乾坤仰圣功”“圣主崇文日,皇家重道时”“儒生一何幸,得问圣躬劳”[8]等表达的对康熙圣朝无限崇敬的心情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
《魏州杂诗八首》所抒发的兴亡之感也正是洪升这个钱塘才子在京城遭受理想初次打击而产生的对清廷不满情绪的反映。康熙二十年(1661年)洪升37岁时所作《京东杂感》历来被认为寄寓兴亡之感最浓郁之作:“雾隐前山烧,林开小市灯。
软沙平受月,春水细流水。远望穷高下,孤怀感废兴。
白头遗老在,指点十三陵。”“故国开藩镇,防边节制雄。
鹰扬屯蓟北,虎视扼辽东。角静孤城月,旗翻大树风。
至今论将略,尚想戚元戎。”[9]诗歌不仅缅怀明室,满含故国黍离之思,而且追怀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隐寓复兴汉室之念。
浓郁的家国兴亡之感不仅与作者成长于康熙盛世的国子监生的身份极不相称,在清代那个文字狱迭起的时代,如此大胆表现这种忤逆情绪也着实让人匪夷所思。这也正说明洪升由于仕途无望,长期生活困顿因而内心积蓄的对清廷疏离、对明室怀恋之情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
总之,兴亡之感是洪升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无论是“须臾故国生荒草,坟地朱门宾客少”(《王孙行》)的人世沧桑之感,“故侯不在青门外,何地还栽五色瓜”(《夏日偶感》)的江山易代之慨,还是在《广陵怀古》《颖考叔庙》《舞阳侯祠》《将次金陵作》《濡头水》《舟行到江宁作》《张睢阳墓》《黄天荡》等诗中,对颖考叔、樊哙、周亚夫、周瑜、谢安、张巡、韩世忠等英雄人物的尽情讴歌,均无不寄托了洪升深深的民族哀思和无尽的兴亡之感。
只是他的兴亡之感更多地表达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情怀以及对“绯优厌粱肉,士不饱饕餮”(《稗畦集·送沈亮臣归榇》)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二)酬唱寄情,叙人间真情洪升自小受陆繁绍、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重人伦、笃友情。
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抒发亲情、友情成为其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1.亲情诗孝子之道、夫妻之情、兄弟之谊历来是传统亲情诗的三大主题,然而在洪升的亲情诗中这种人伦中最自然的情感表现却是既温馨又酸楚。
洪升年少时生活优裕,大致在他27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由于至今尚不明了的原因为父母所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