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杜甫草堂的诗歌
杜甫画像
(北宋)王安石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2.与杜甫草堂有关的诗句
《堂成》【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赏析】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
关合之妙,不见痕迹。《江村》【原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赏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恨别》【原文】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
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
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重庆市)、忠州(重庆市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
3.浣花草堂作者游草堂后对杜甫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问: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答: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她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烧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2.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4分)(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2分)(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分)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分)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答案1.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2.(1)①塑像虽然。
4.与杜甫草堂有关的诗句
《堂成》【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赏析】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
关合之妙,不见痕迹。《江村》【原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赏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恨别》【原文】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
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
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重庆市)、忠州(重庆市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
5.关于花草树木的诗句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里《小池》
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6.描写花草的诗句古诗
描写花草的诗句古诗:
【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上皇朝罢酒初酣,写出梅花蕊半含。
【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芍药】
画阑倚玉对佃红,娜袅翻阶放艳农。 红红白白定谁先,嫋嫋娉娉各自妍。
【菊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东篱粲处正秋高,气骨清寒等孟郊。
【桃花】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兰花】
光风吹香洗游尘,兰花隐芳莸笑人。 幽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 【玫瑰】 春成锦绣吹折同,天染琼瑶日照开。 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