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古人炼句典故: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于表现力。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3、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关于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
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朝诗人贾岛以苦吟著名,因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而传为文坛佳话。
2.谁有搞笑的修改过的古诗啊
1、李白家的月饼
床前明月光,有饼没包装。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2、杜甫家的月饼
细草微风岸,今年送礼多。何物能摆阔?月饼最出色!
3、柳宗元家的月饼
无权鸟飞绝,没钱人踪灭。品饼蓑笠翁,独过中秋节!
4、苏轼家的月饼
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饼,能卖多少钱?
5、徐志摩家的月饼
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我挥一挥衣袖,来年你还送不送!
6、琼瑶家的月饼
我有一块月饼,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送饼之人能懂。饼外情深义重,饼内目的重重。迎来送往惧无踪,徒留一帘幽梦!
3.有关修改作文的诗句,写作文要反复修改,形容反复修改作文的名言或
1、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典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2、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楼钥《蒋慈溪挽词》。
译文:想要下笔的时候像风一样,就要每日磨练。推敲使诗句精益,伉俪俊秀,工整。
3、“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着富贵生活。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从此,曹雪芹过着困顿生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4、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何其芳
寓意就是告诉我们,不断修改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5、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列夫托尔斯泰
寓意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沉着冷静、寻寻渐进、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