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有关“生死观”的诗句有哪些
1. 《西江月》
宋代:张伯端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没吾伊。念念体分同异。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往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2.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登楼》
唐代:李洞
川上值楼开,寒山四面来。竹吹人语远,峰碍鸟飞回。
生死别离陌,朝昏云雨堆。谁知独立意,溅泪落莓苔。
4. 《赠王山人》
唐代:白居易
闻君减寝食,日听神仙说。暗待非常人,潜求长生诀。
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
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
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
5. 《访嵩阳道士不遇》
唐代:孟郊
先生五兵游,文焰藏金鼎。日下鹤过时,人间空落影。
常言一粒药,不堕生死境。何当列御寇,去问仙人请。
6.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7.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南北朝:佚名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8.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0.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2.请提供一些有关古人生死观的诗句,有急用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
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
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3.古人对于生死的句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神灭论》)宋代朱熹说:"人之所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
尽则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魄降也。
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朱子语类》卷三)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
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认为应该"珍生",因为生才可以载义。
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
"(《周易外传》卷二)"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尚书引义·大诰》)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观。
道家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关于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
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
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
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8章)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
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
4.古人生死诀别时做的诗
1.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2.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 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3.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4. 盖闻死别长城,生离函谷,辽东寡妇 之悲,代郡孀妻之哭。
是以流恸所 感,还崩杞梁之城;洒泪所沾,终变 湘陵之竹。——庾信《拟连珠》5.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其三)》6.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其二)》7. 泪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 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 ,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纳兰性德《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8.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
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潘岳《悼亡诗三首》9.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诗经*邺风*绿衣》10.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 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1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
5.古今中外有关生死的诗句
中古: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中今:白天,我在河上漂浮的棺材竟拼凑成目前的桥梁或婚娶之船。
我的白骨累累是水面上人类残剩的屋顶。——海子
外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
外古: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
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
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
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
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 终生疲於操劳,
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 而不远走高飞, 飘於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后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
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 自古无返者。 ——莎士比亚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古人关于古人生死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