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生命的古诗词(带解析的)
短 歌 行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④,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⑤,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 【注释】 ①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
也有说当时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曹操袭击乌桓的进兵路线是经由卢龙塞(塞道自今天津蓟县起,经喜峰口,东至冷口)直插柳城,回师途中曾经过碣石山,故有登临之举。
②何:多么。澹澹:浩荡平满的样子。
③山岛:指碣石山,当时的碣石山在海边上。辣峙(sǒngchì耸斥):高峻挺拔的样子。
④萧瑟:秋风声。 ⑤星汉:天河。
⑥幸甚二句:是乐工合乐时加上去的,并无实际意思。《步出夏门行》全诗四首,每首后面都有这么两句。
幸,幸运。至,极。
【赏析】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
“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2.20首古诗加赏析
2.江 雪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3、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4。
清平调词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5,清平调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
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6.清平调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
3.关于月的诗句带赏析
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3、《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4.富含哲理的诗句,加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
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
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
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
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
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
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黄鹤楼 崔颢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
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
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
“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
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
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
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
“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
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
5.写春的诗句加赏析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 杜甫《春运》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唐 杜甫《曲江对雨》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唐 钱起《春郊》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 韩愈《春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远远胜过。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 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
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
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4、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 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2 描写春天的诗句50个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
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
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11、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21、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22、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唐 刘昚虚《阙题》23、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24、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 杜甫《春运》2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2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
6.10首古诗加赏析
1、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
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
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秉:拿着。
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
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
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
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2、刘方平《月夜》赏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开元。
7.要十首古诗,加赏析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文
空旷冷落的古旧行宫,只有宫花寂寞地艳红。
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论唐玄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送别 /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怨情
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 一作:蹙)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
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8.生生慢的诗歌鉴赏
声声慢·寻寻觅觅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及注释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注释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
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
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
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
“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
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
“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
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
9.有关风景的诗句 并加赏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10.春的诗句加赏析十句
折杨柳
朝代:唐代 | 作者:李白
原文: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这里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花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冰雪交加,美人每当想起这些,都会倍感惆怅。她在金窗前独自凭依,看叶暖烟空,心中更有无限离愁。她面对此景心中常会荡起一种凄凉之感。真想攀折柳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注释
①摇艳:美丽的枝条随风飘扬。
②年:时节。
③长想:又作“长恨”。
④龙庭:又叫龙城。是匈奴祭天、大会诸部之地。
简析
《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旧题。此首诗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