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齐鲁文化的诗句

1.求一篇关于齐鲁文化的文章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思辨 【关键词】精神,和谐,传统文化,孔子,文化,论语,思想,孟子,天道,强 齐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孔子、孟子、墨子、管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容纳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诸子之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齐鲁文化传统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可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丰富的滋养。

一 在齐鲁文化传统中,显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

孟子基于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先天的仁义礼智之心,道德履践的可能性都是完满、平等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鉴于统治者和民众在道德上是平等性,认为统治者应该推己及人实行仁政,而且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孔子指出的:“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孟子则对“和”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儒家所讲的“和”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基于对周文化天道观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周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敬天保民,形成了天命靡常、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观念。

周人所理解的“天”并非抽象实体或超时空的主宰,而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泉、统一的基础,是决定宇宙、社会、人生变动的根本力量。周人对天道怀有无比的尊崇与敬仰之情,强调对天命的体察与顺应,认为只有效法上天的生生之道,才称之为善政,才能保证国家的强盛与民生的安乐,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因此周朝效法天地之道,把“六府三事”即“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作为治国方略,以实现长治久安,“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尚书·大禹谟》)。“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所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消除社会的纷乱与争斗。

但孔子的“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差别,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保持差别和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一致,和谐以共生共存。 周文化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直接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成为道统与学统的传承者,基于对周文化理解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孔子更是以周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他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自信,以克己复礼、维系和复兴周文化的礼乐政制为己任,并把周文化提升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境地。孔子对于天道盈虚与时势变化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感触,因而能够生存于天人相通的原初境域中,与时偕行,如他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因此孔子对“仁”、“礼”、“和”的理解都基于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他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凸显了天道生成万物与不言而信的至诚本性,作为他的思想核心观念的“仁”也是天道生生道的体现,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珍视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如《论语》记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他反对一切戕害、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天道按其本来面目呈现自己,无需任何掩饰,自然而然,无私无欲,孕育生成万物,即是后儒阐发的“不诚无物”,“(《中庸》)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因此仁者效法天道,同时也能做到文、行、忠、信,刚毅木讷,至诚无私,生生与诚明之道是天人相通的必然途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道”(《中庸》)。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等诸关系时,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并把其视为最高的美德,“中庸”的本质含义是:“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无过无及,不偏不倚,主张在对立的两极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中庸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逻辑思维方法。

儒家把统治者效法天道形成的仁德看作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前提,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政治思想以礼治为核心,而礼是由内在的“仁”所决定的,是仁心的体现,如果缺乏仁德的修养,是不可能真正贯彻礼法的规范的,如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强调仁与礼互为表里,内在的道德价值决定制度性的外在行为规范,形成以德教为礼治基础的为政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求统治者以发自内心的自觉道德意识和自身的严格履践引导人民,因此他强调:“政者,正也”(《论语。

2.求一篇关于齐鲁文化的文章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思辨 【关键词】精神,和谐,传统文化,孔子,文化,论语,思想,孟子,天道,强 齐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孔子、孟子、墨子、管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容纳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诸子之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齐鲁文化传统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可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丰富的滋养。

一 在齐鲁文化传统中,显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

孟子基于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先天的仁义礼智之心,道德履践的可能性都是完满、平等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鉴于统治者和民众在道德上是平等性,认为统治者应该推己及人实行仁政,而且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孔子指出的:“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孟子则对“和”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儒家所讲的“和”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基于对周文化天道观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周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敬天保民,形成了天命靡常、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观念。

周人所理解的“天”并非抽象实体或超时空的主宰,而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泉、统一的基础,是决定宇宙、社会、人生变动的根本力量。周人对天道怀有无比的尊崇与敬仰之情,强调对天命的体察与顺应,认为只有效法上天的生生之道,才称之为善政,才能保证国家的强盛与民生的安乐,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因此周朝效法天地之道,把“六府三事”即“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作为治国方略,以实现长治久安,“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尚书·大禹谟》)。“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所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消除社会的纷乱与争斗。

但孔子的“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差别,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保持差别和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一致,和谐以共生共存。 周文化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直接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成为道统与学统的传承者,基于对周文化理解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孔子更是以周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他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自信,以克己复礼、维系和复兴周文化的礼乐政制为己任,并把周文化提升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境地。孔子对于天道盈虚与时势变化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感触,因而能够生存于天人相通的原初境域中,与时偕行,如他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因此孔子对“仁”、“礼”、“和”的理解都基于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他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凸显了天道生成万物与不言而信的至诚本性,作为他的思想核心观念的“仁”也是天道生生道的体现,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珍视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如《论语》记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他反对一切戕害、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天道按其本来面目呈现自己,无需任何掩饰,自然而然,无私无欲,孕育生成万物,即是后儒阐发的“不诚无物”,“(《中庸》)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因此仁者效法天道,同时也能做到文、行、忠、信,刚毅木讷,至诚无私,生生与诚明之道是天人相通的必然途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道”(《中庸》)。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等诸关系时,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并把其视为最高的美德,“中庸”的本质含义是:“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无过无及,不偏不倚,主张在对立的两极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中庸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逻辑思维方法。

儒家把统治者效法天道形成的仁德看作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前提,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政治思想以礼治为核心,而礼是由内在的“仁”所决定的,是仁心的体现,如果缺乏仁德的修养,是不可能真正贯彻礼法的规范的,如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强调仁与礼互为表里,内在的道德价值决定制度性的外在行为规范,形成以德教为礼治基础的为政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求统治者以发自内心的自觉道德意识和自身的严格履践引导人民,因此他强调:“政者,正也”(《论语。

3.关于山东的名胜古迹的诗词有哪些

继往圣开来学 乾隆题邹县孟庙,在山东邹县南关,祀孟子 愚公谷妒妇津 愚公谷位于山东 德侔天地 道贯古今 曲阜:孔庙 帝出乎震人生于寅 泰山岱庙联 素王千古名教万邦 曲阜:孔府 通天地处入乾坤门 (泰山南天门) 有根有本无尽无休 山东青州真教寺 卓冠贤科优入圣域 曲阜:颜庙。

亦称复圣庙,祀孔子弟子颜回 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 济南:黄易题五峰山志仙亭,在济南长清五峰山麓,亭旁有清冷泉 翻飞千寻玉倒泻万斛珠 ——山东省济南千佛寺漱玉泉亭(漱玉泉亭在济南千佛山千佛寺旁 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 崂山:太清宫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题淄川蒲松龄故居,在山东淄川蒲家庄。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济南:历下亭,在大明湖中的岛上,唐代诗人杜甫与李邕在此饮宴 荷风送香气山月含清辉 ——郭恩赓题山东潍坊复园依绿亭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刘墉题山东潍坊十笏园四照亭 菊松陶令宅书画米家船 郑燮题山东潍坊十笏园 历下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何绍基集杜诗题济南大明湖历下亭 龙卧松云坠鹤鸣桐月高 诸城放鹤亭 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 济南:黄易题五峰山志仙亭。

仙人掌:指承露盘 片石留仙迹全家读鹤经 诸城放鹤亭,故址在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放鹤园内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浙江普陀山慧济寺——近·曼殊 / 山东日照红云寺僧舍 秋水碧无际夕阳红半城 ——崇恩题山东省济南大明湖历下亭 曲径通幽处连山到海隅 ——山东泰山云步桥酌泉亭(集句) 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 傅希孟题临朐仙客亭,在沂山百丈崖 圣何可及也文不在兹乎 曲阜:孔庙 石压笋斜出岩垂花倒开 僧文然书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永庆寺壁联。《筠廊偶笔》 天留宋朝垒 人说岳家军 泰山:伊秉绶题岳墩联。

岳墩传为岳飞军垒遗址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刘重庆题山东潍坊十笏园四照亭 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 ——黄慎题山东潍县聚卉园明秀亭 悬榻低云树开窗近斗星 荣城八宝云光洞,在山东荣城九顶铁槎山腰。榻:一种绳床 一日无心出群山不敢高 ——萧髯公题山东泰山绝顶亭 饮诸佛法海放大智慧光 《华严集联》弘一法师(李叔同)辑 / 济南:千佛山对华亭 有本者如是知机其神乎 ——吴菊隐题济南趵突泉望鹤亭 有鹤松皆直无花地亦香 ——山东济南大明湖历下亭 战国风趋下斯文日再中 黄野鸿题邹县孟庙。

风趋下:儒家认为当时世风趋下 总领般阳路珍藏志异书 淄川蒲氏祠。般阳路:元置,治所在淄川 案头贝叶原无字座上昙花别有春 山东五莲山光明寺 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 济南:南丰祠,在大明湖东北岸,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碧涧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 福州:朱熹题西禅寺,在福州怡山,为福州五大禅林之首 常将池水映天地不以消长随春秋 济南:杨士元题平阴洪范池,位于济南平阴 传家世守三迁训七篇仁义报国常 孟广钧题邹县孟府。

三迁:孟轲早丧父,孟母三迁于学宫旁 大学十章半理财孔子七篇先言利 孔子故里曲阜,孔子传人开的酒店的收银台前悬此联 但愿天下人不病何妨柜内药生尘 山东枣阳药王庙 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 孙渊如(星衍)济南大明湖汇泉寺薜荔馆联。集唐句 殿阙不须金锁闭洞门常有白云封 山东青州云门洞 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 泰山:酌泉亭联 芳溢仓宇无相意花归莲房有苦心 济南:万竹园,在趵突泉西,内有李苦禅纪念馆 风定天门悬日月雨收石虎挂虹霓 泰山:中天门联。

中天门位于泰山东西两路汇合处,是泰山索道起点 逢人都说斯泉好 愧我无如此水清 济南:珍珠泉,在济南泉声路北,有石砌方塘数亩,中蓄碧水一潭 高筑两椽先得月 不安四壁怕遮山 ——山东泰山普照寺筛月亭。

4.关于齐鲁文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文化--商业海洋文化 鲁文化--原始儒家文化 两着各有千秋,大约在汉朝两者融合,形成齐鲁文化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历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山东”一名,在历史上所指地域范围变化很大,到宋元时期,今山东地区,才作为行政区划提了出来,而包括范围,仍与今山东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为山东省。从此,地域范围或有变化,但名称不变,范围出入也不大,与古齐鲁范围基本一致。讲齐鲁文化,先秦时代,以齐、鲁两国地域范围为准,汉代以后以今山东省区范围为准,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这个标准处理。

5.描写山东的诗句

1、张养浩《登泰山》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似觉宽。

笑拍红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译文: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2、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3、杜甫《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译文: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4、李东阳《望岳》

紫爱沾岚湿,青怜泼黛浓。

长原随迤逦,高树助蒙茸。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5、陈沂《南天门》

望入天门十二重,然飞舞半虚空。

千寻不假钩梯上,一窍惟容箭栝通。

译文: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6.赞美山东的诗句有哪些

1、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2、放言五首·其五

唐代: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3、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唐代:李白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译文:时光过得快啊,就像露水一见太阳就干,红花一遭霜打就蔫。自从与君离别以后,仿佛俯仰之间春花就换了秋枝条。泰山顶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东海白浪连天涌。

云化飞雨从江面上扑来,卷起浮尘直入你的珠帘帷帐。也知道你此时一定是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屋里,也知道你此时一定在思念我。我独自一人在南楼读道书,幽静清闲仿佛在神仙的居所。可惜的是没有那个喜欢闹闹的人提酒来,只能希望你写篇动人的文章来提提神!

4、游泰山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译文:拂晓,我骑上白鹿,直奔南天门而去。山腰上遇到一位仙人,道貌轩然,瞳孔方方。我抚摩着古松上的萝藤,想和他聊天,他却把高入青云的关门紧闭。

幸好的是,他赠送我一本远古的写有鸟迹字的书,飘飘落在山岩间。书是上古文字写的,读起来很费解。因而再三叹息,拜他为师,才没有回来。

5、游泰山六首其二

唐代:李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译文:天亮时分,我老到了日观峰,举手就可以扣开云关。顿时全身精神飞扬,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黄河从西边逶迤而来,再窈窕如丝地流向东面的群山。倚靠在山崖傍边,极目四面八方,天地悠然。

突然看到一个青发小道童,头发挽成双云鬟一样。他笑着对我说:干嘛现在才来学道呢?岁月蹉跎,青春都浪费掉了。突然他便无影无踪,无处追寻,令人浩然长叹。

7.齐鲁文化的风俗文化

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

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成份。山东地区庭院经济的开发始于齐鲁立国,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国思想中都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张,反映着鲜明的庭院创收的富民意识。

管子认为,“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国之富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很显然,管仲已把庭院经济纳入他治齐的经济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经济纳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构画了一个田宅、农桑、禽畜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不像孔子那样不关心耕稼园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子特别留意四邻的生业。

东邻杀猪,也要问个为什么。孟母失口说了个“啖汝”,只好当真从东邻买肉以明不欺。

再联系孟母断织的故事,这买肉的钱应为纺织所得。所以,上述主张来自孟子对邹鲁庭院经济的经验,带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质。

墨子没有孔孟那么多的人道、伦理情感,他对整个社会的批判都从尊重私有财产出发,以劳动者外在的物质功利为价值取向。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到“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从“小为非”到“大为非”,通过非道德数值的递加、积累,来论证自己的思想主张。

可以说,墨子是第一个阐明齐鲁人庭院保护意识的思想家。魏晋时期,士族官僚掀起一股聚敛财富的潮流,领导这场 新潮流的是山东琅邪(今临沂)人王戎。

王戎身为朝廷三公,其聚敛财富的方式,一不贪污受贿,二不盘剥吏民,而是以山东庭院经济的方式经营田园。他亲执牙筹,昼夜忙碌,虽失三公身分,却显示了山东人劳动致富的本色。

北魏青州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除农业知识外,详细记载了树果的培植嫁接,禽畜的饲养医治,农业副产品的加工等,可以说是庭院经济的总结和指导性著作。其体例和创意来自山东人独特的经济眼光。

北齐琅邪人颜之推还把庭院富家的经验作为家训告诫子孙,“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筑室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

琅邪颜氏以文学传家,却以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治家守业之本,显然是来之于山东庭院富家的传统。司马迁讲,邹鲁“颇有桑麻之业”。

“齐鲁千亩桑麻”,“与千户侯等”。桑麻滋养出无与伦比的齐鲁“女工”。

姜太公到齐,即“劝其女工之业”。到春秋时,齐地女工率先使用铁制的刀针。

《管子·海王》载:“一女必有一刀一针”。《论衡·程材》讲:“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当时,齐地制做的精美丝织品有“冰纨、绮绣、纯丽 之物,号冠带衣履天下”。到汉代,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成为丝织业的三大中心。

唐代诗人杜甫“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的诗句,足以反映齐鲁家庭纺织业的领先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除桑麻外,齐鲁庭院内外的经济树种还有漆树。

孔子弟子有漆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宋国蒙(今山东曹县南)人庄子做过漆园小吏。《汉书·地理志》讲,兖州“厥贡漆丝”。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已有漆树、漆园,汉代兖州的漆产量、质量已很可观,并成为朝廷贡品。现代常见的树类,大都已在古代扎根于齐鲁宅院。

《诗·齐风·东方之日》有“折柳樊圃”的诗句。榆树春生榆荚,可良用救荒。

《齐民要术》称“能种(榆)千顷,岁收千匹”。古人称槐树为三宫槐或守宫槐。

北宋莘县人王#亲植三株槐树于庭院,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时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直到今天,山东仍多柳、榆、槐等树,各地还有以此命名的村庄。“瓜桃李枣”是山东人对庭院百果的概称。

管仲治齐,大力提倡种植瓜瓠百果。值得一提的是齐鲁的吊瓜和葫芦,几千年来一直生长在庭院,至今也没移植到田间。

中国传统的六畜是马、牛、羊、猪、狗、鸡,其广义应包括骡、驴、猫、鸭、鹅等所有的家畜和家禽。从春秋发明牛耕开始,牛就和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齐人宁戚是个喂牛的,他以《饭牛歌》说齐桓公,其中有“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词句。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刍料,宁戚的歌反映了齐地所积累的养牛经验。

战国时,齐将田单被困在即墨(今平度市东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唐代登 州东牟郡(今蓬莱)、莱州东莱郡(今莱州)、密州高密郡,“土贡牛黄”。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十分稀少,上述地区又非牧区,主要来之家畜,可知山东庭院养牛之多。古人以车代步,马多为有车的富家所养。

孔子讲:“有马者借人乘之。”冯谖说孟尝君“狗马实外厩”。

直到民国,山东的富户门前都竖有拴马桩,有的用穿鼻石直接砌在墙壁上。高大豪华的宅院,再拴上几匹马,显得。

8.齐鲁之邦诗句

众所周知,山东自古称齐鲁,有“齐鲁之邦”之谓,齐和鲁是周王朝在山东地区的两个最大的封国,齐国在营丘(今临淄)。

鲁国在曲阜,其封疆北至泰山,东过龟、蒙(山名,在今平邑县、蒙阴县),南沿泗水包有凫、峄山。历史上曾用鲁字置鲁县、鲁郡等政区名。

由于鲁国在山东中部地带,故以鲁作山东的简称。从甲骨文可以看出,鲁字的上部为鱼下部为口,金文鲁字的形体似甲骨文只不过口中多了一横划,意为口中之舌,表示可尝到甜味,本应写成“甘”字,但在篆楷书中演变为“日”字了。

古代鲁国多山水,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鱼,鲁人自然可捕鱼为食,因鱼为佳肴美食,说明“鲁”本义是嘉美的意思。《汉字例话》解释“鲁”字的甲骨文下部是锅之类的器物,将鱼烹煮熟食,味道佳美,《新编说文解字》也说鲁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是鱼味美、嘉,也符合“鲁”字的本义,由于鲁国之地具备了“鲁”字本来的含义,所以以“鲁”名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讲,鱼为健脑益智之物,常食可令人聪明灵慧,这也许是邹鲁之地出现了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原因吧。鲁国和齐国都以发达的文化或经济成就在古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位于齐国的淄博仍以经济发达见长,而位于鲁国的济宁市作为孔孟桑梓之地,仍以历史文化成就为最,在山东,可以说,济宁市的文物古迹、旅游景点最为密集。

有关于齐鲁文化的诗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有关于齐鲁文化的诗句

诗句

关于板栗和思乡的诗句

阅读(72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板栗和思乡的诗句,内容包括有关板栗的诗句,关于栗子的诗句,描写“栗子”的诗句。<a href="http://bbs.zhiyin.cn/viewthread.php?tid=146935">http://bbs.

诗句

关于柿子高挂的诗句

阅读(116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柿子高挂的诗句,内容包括有关柿子的诗句,描写冬天柿子挂满枝头的诗词,形容柿子的诗句。晓连星影出2113,晚带日光悬。5261唐代:刘禹锡《咏4102红柿子》释义:伴随熹微的1653日光出来,晚上伴着星影休息。2、本因遗采

诗句

关于描写假山园林的诗句

阅读(122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写假山园林的诗句,内容包括描写假山的诗句,描写“假山”的诗句,描写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的诗句。《假山拟宛陵先生体》宋·陆游 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谷声应钟鼓,波影2、 《寄题徐都官新居

诗句

关于蟋蟀的诗句古诗

阅读(93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蟋蟀的诗句古诗,内容包括描写蟋蟀的古诗,关于蟋蟀的古诗大全,描写“蟋蟀”的诗句都。《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2、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

诗句

关于寒芒的诗句

阅读(5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寒芒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一叶知秋的诗句,关于赵信的诗句,关于鸿鹄的诗句。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

诗句

搜集关于友人的诗句和名言

阅读(46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搜集关于友人的诗句和名言,内容包括关于朋友的古诗和名言,收集关于描写友情名言或诗句,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5条)、诗词(2篇)、成语(10个)搜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

诗句

关于新年手抄报诗句

阅读(71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新年手抄报诗句,内容包括庆元旦手抄报诗,庆元旦迎新春手抄报的诗歌,关于春节的古诗词的手抄报、。关于元旦的古诗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诗句

关于赞美菊花的诗句小学三年级

阅读(51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赞美菊花的诗句小学三年级,内容包括描写菊花的词.句(小学三年级作文里的),小学三年级描写菊花颜色的句子,关于三年级菊花名言。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

诗句

关于漂游的诗句

阅读(51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漂游的诗句,内容包括描写自己漂游的诗句,描写漂泊的诗句,描写“小舟”的诗句。《落叶》唐代: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译文: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

诗句

关于学习要靠勤奋的诗句

阅读(64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学习要靠勤奋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勤奋的诗句大全,有关勤奋学习的诗句,关于勤奋学习的诗句古诗。看全部5个回答我来答有奖励写回答有奖励查看全部5个回答端木吟天LV.202018-09-20关注.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2.业精于

诗句

古代关于赞美校园的诗句

阅读(68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代关于赞美校园的诗句,内容包括赞美学校的古诗词,形容学校的古诗,用古人的诗句来描写学校。盛誉遥惊四海骇, 2、慕名学子五洲来。 3、学风玉律无形树, 4、校纪金科有影台。 5、万卷园丁书满腹, 5、千盘桃李志夺魁。 7、科研

诗句

关于积累的古诗句大全

阅读(402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积累的古诗句大全,内容包括表示积累的诗句,关于“积累”的诗句,有关积累的古诗句。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 《初夏绝句》宋代 陆游纷纷

诗句

关于善良宽容的诗句

阅读(69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善良宽容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善良谦让宽容”的句子或段落,关于宽容的诗句,关于宽容的名言,诗句。关于“善良谦让宽容”的句子或段落:宽容是人和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它和诚实、勤奋、乐观一样,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

诗句

关于描写塞外沙漠的诗句

阅读(69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写塞外沙漠的诗句,内容包括描写边塞大漠的古诗,描写边塞大漠的诗句,赞美边塞大漠的诗句。唐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唐代:李

诗句

关于板栗和思乡的诗句

阅读(72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板栗和思乡的诗句,内容包括有关板栗的诗句,关于栗子的诗句,描写“栗子”的诗句。<a href="http://bbs.zhiyin.cn/viewthread.php?tid=146935">http://bbs.

诗句

关于柿子高挂的诗句

阅读(116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柿子高挂的诗句,内容包括有关柿子的诗句,描写冬天柿子挂满枝头的诗词,形容柿子的诗句。晓连星影出2113,晚带日光悬。5261唐代:刘禹锡《咏4102红柿子》释义:伴随熹微的1653日光出来,晚上伴着星影休息。2、本因遗采

诗句

关于描写假山园林的诗句

阅读(122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写假山园林的诗句,内容包括描写假山的诗句,描写“假山”的诗句,描写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的诗句。《假山拟宛陵先生体》宋·陆游 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谷声应钟鼓,波影2、 《寄题徐都官新居

诗句

关于蟋蟀的诗句古诗

阅读(93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蟋蟀的诗句古诗,内容包括描写蟋蟀的古诗,关于蟋蟀的古诗大全,描写“蟋蟀”的诗句都。《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2、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

诗句

关于寒芒的诗句

阅读(5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寒芒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一叶知秋的诗句,关于赵信的诗句,关于鸿鹄的诗句。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

诗句

搜集关于友人的诗句和名言

阅读(46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搜集关于友人的诗句和名言,内容包括关于朋友的古诗和名言,收集关于描写友情名言或诗句,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5条)、诗词(2篇)、成语(10个)搜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

诗句

关于新年手抄报诗句

阅读(71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新年手抄报诗句,内容包括庆元旦手抄报诗,庆元旦迎新春手抄报的诗歌,关于春节的古诗词的手抄报、。关于元旦的古诗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诗句

关于离别的诗句加翻译

阅读(62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离别的诗句加翻译,内容包括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及翻译,.关于离别的古诗.要求带注释和赏析,关于离别情绪的诗句(带赏析和注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