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诗句赏析归纳

1.求关于战争的诗句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文章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

2.关于战争的诗词及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及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3.关于战争的诗句及赏析与作者.题目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战争诗歌: 生命成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也有我国古代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器是凶器, 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辛弃疾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并序) 兄卓荦经奇,与予读书罗浮,有扶风、越石之志。

以骠骑从袁督师死于边。 边风 地角寒初敛,天歌云乍飞。

大旗危欲折,孤将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 边月 秦时一片月,万古照边州。

白动狼烟塞,寒生驿火楼。 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

盈手梅花色,难将寄陇头。 边尘 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

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 杂沓仍随马,萧条暗逐风。

将军休拂拭,留点战袍红。 边角 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

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 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

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 边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

沙柳愁中折,梅花梦里惊。徘徊三五弄,肠断忆南征。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边马 天马应星晨,金羁虎豹茵。

骄盘春草短,叱拨桃花新。 窟冻长城雪,蹄穿大漠尘。

百战交河道,功成还与人。 边柳 叹息阳关柳,青青能几时?春光不可度,绿鬓已成丝。

岁岁愁扳折。依依绾别离。

故园有奇树,日夜忆连枝。 边草 王孙去不返,马足共车轮。

万里连天色,终年出塞人。 几经金海雪,不见玉关春。

独夜寒塘梦,相思愁白苹。 江城子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青玉案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

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江城子 醉来长袖舞鸡鸣。

短歌行。壮心惊。

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

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

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

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

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关于战争的名言及赏析

从军行① 杨炯 烽火②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⑤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⑥,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 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 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书》:“(建章宫) 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发端警竦。

“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

第二联写从军。“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联封侯”(《紫骝马》),“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弟》),“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刘生》)等。

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功塞外的壮志。

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

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们的坚强决心。同时,意象的跳跃性,又带来了意境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产生特殊的诗美。

杨炯这首诗无论题材和风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绮靡柔媚之风,而上承建安的苍劲雄健诗风,扩大了创作主体的视野。对仗也已臻完善,不仅颔联颈联,连尾联也整齐对仗。

不愧是上乘之作。名人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杨炯】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

5.跪求关于战争诗词或名言的赏析

今欲觅此类,义气重然诺。放眼世界五千年,城南猎马缩寒毛。

葡萄美酒夜光杯。

还有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

群峰壁立太行头,尸枕千寻山。 忠肝不洒中原泪,神州从此夸仁义。君不见?

男儿莫战栗,

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女儿莫相问。

人去紫台秋入塞。美名不爱爱恶名。

雄中雄,离情终日思风波。男儿从来不恤身。屠得九百万,重振雄豪气。

神倦唯思睡,

但使龙城飞将在,狮虎猎物获威名,即为雄中雄,但使今生逞雄风,处处愿与野草青,两不立。

生若为男即杀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不屑仁者讥,

万里长征人未还。朝出西门去。又有雄与霸。

仇场战场一百处。 太行浩气传千古。

朝来灞水桥边问,身比鸿毛轻,惨烈惊阴庭,夜夜杀倭贼,古来征战几人还。身佩削铁剑,母悲儿不悲,愿费十周星,士子豕奔懦民泣,与结冥冥情,不教无有骂我人。

男儿莫战栗。

名声同粪土。屠得九百万。三步杀一人,战号蓦然吹,此 — 朱德《出太行》

远望春光镇日阴。千秋不朽业,男儿凶何甚.

男儿行

男儿当杀人。西门别母去,笑靥映素辉,有歌与君听,男儿自有男儿行,驰骋走天下。

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可怜麋鹿有谁怜。战士仍衣单,何处英雄不杀人。血流万里浪。

壮士征战罢。

一朝虏夷乱中原。梦中犹杀人,当暴戾,尽在杀人中,十月雪飞白,道义从来无一真,胆似熊罴目如狼。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纵使有理也枉然,岘首碑前洒几多。

杀斗天地间,屠万是为雄。

将军纵博场场胜?

古来仁德专害人。君不见:

看破千年仁义名,只将刀枪夸,暮提人头回; 两岸烽烟红似火。

千里杀仇人,留 — 朱德《悼左权同志》

伫马太行侧,不教男躯裹女心,道不同,杀人百万心不惩。割股相下酒,纵死敌手笑相承,即为雄中雄。我欲学古风,徒然捞月影。

至今西塞山头色,

不叫胡马过阴山,杀人不留情,愿拼热血卫吾华明代张居正

指点吴魏争雄处。事与仁,有歌与君听,屠万是为雄。

湘江竹上痕无限。

男儿行。君休问,心停手不停,冲天一怒为红颜,竖儒蜂起壮士死,

欲饮琵琶马上催,杀人乱如麻,太行高耸气森森,男儿长不归,兵残楚帐夜闻歌,

万军一日蛟龙吞,一怒即杀人。杀一是为罪。

睚眦即杀人,倦枕敌尸眠,谈笑鬼神惊,赌得单于貂鼠袍。

恸哭三军俱缟素:

杀一是为罪,未抵青袍送玉珂,

犹是当年战血痕。男儿事在杀斗场,

醉卧沙场君莫笑,壮 — 朱德《太行春感》

名将以身殉国家?

世间从来强食弱。专诸田光俦。身许汗青事。昔有豪男儿,天险黄河一望收。

宁教万人切齿恨

6.有关战争的古诗5首 每首要有赏析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文章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

关于战争的诗句赏析归纳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战争的诗句赏析归纳

诗句

关于关键字江河湖海的诗句

阅读(41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关键字江河湖海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江河湖海的十五首古诗,描写江河湖海的诗句,描写中国江河湖海的诗词。关于江河湖海的十五首古诗包括: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诗句

关于远山孤舟的诗句

阅读(43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远山孤舟的诗句,内容包括形容远山的诗句,关于孤舟的诗句,关于远山的诗句。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温庭筠《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几处睡痕留醉袖,一春愁思近横波。远山低尽不成歌。晏几道《浣溪沙》远山

诗句

关于71诗句

阅读(39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71诗句,内容包括歌颂“七一”的诗词,经典诗词71字的,快,经典诗词71字的,快。《七一赞歌》、《七一(献给党)》、《“七一”的颂歌》、《七一》 《鹧鸪天·七一唱红歌感赋》、《七一畅想》、《致“七一》诗文举例:《鹧鸪天

诗句

关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诗句

阅读(51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诗句,内容包括表达“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写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关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古诗。《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诗句

关于沉郁的诗句

阅读(114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沉郁的诗句,内容包括风格沉郁的诗句,风格华丽的诗句,风格清新的诗句,沉郁的句子,关于李白的沉郁的诗。1.乐观豪迈类《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

诗句

关于三国的描写人物的诗句

阅读(56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三国的描写人物的诗句,内容包括写三国人物的诗句,描写三国人物的诗句,描写三国人物的诗。写诸葛亮的诗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

诗句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是那首

阅读(67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是那首,内容包括中秋节古诗六句,有关中秋节的古诗,中秋节的古诗五首。原发布者:李鹏亚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篇一:有关中秋的古诗中英文对照】苏轼《水调歌头》许渊冲先生译作(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诗句

关于欢迎团队的诗句

阅读(40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欢迎团队的诗句,内容包括形容团队合作的诗句,关于团队精神的诗句,形容团队合作的诗句。形容团队合作的诗句有: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不韦《吕氏春秋》译:众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射不中的。2、

诗句

关于战友情的七字诗句

阅读(48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战友情的七字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战友情兄弟情的诗句,关于战友情的诗句,赞美战友情的诗句。七律 战友相逢有感战友之间的感情不受于时空的限制,而接受时空变化的检验.战友情是杯白开水,虽然清淡却能解渴;战友情是碗老咸菜,虽

诗句

关于夏橙的诗句

阅读(39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夏橙的诗句,内容包括含“橙”的诗句,夏橙我爱你藏头诗,含有橙字的诗句。《送闽僧》张籍几夏京城住,今朝独远归。修行四分律,护净七条衣。溪寺黄橙熟,沙田紫芋肥。九龙潭上路,同去客应稀。@知识延展回答@《赠徐安宜

诗句

关于描写燕子外形的诗句

阅读(158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写燕子外形的诗句,内容包括描写燕子的外貌的诗句,描写燕子外形的诗句,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燕子的外形: 活泼机灵《燕子》的作者是 郑振铎 ,课文从 羽毛 、 翅膀 、 尾巴 三方面介绍了燕子的外形特点,

诗句

秋天关于水的诗句古诗大全

阅读(278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秋天关于水的诗句古诗大全,内容包括描写秋天水的诗句古诗,关于秋季山水的古诗,描写水的诗句古诗大全。1. 一夜越溪秋水满。荷花开过溪南岸。(宋)欧阳修《渔家傲》2.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宋)苏轼《好事近》3. 汉口夕阳斜

诗句

关于夕阳涟漪的诗句

阅读(38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夕阳涟漪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涟漪的诗词,描写涟漪的诗句,关于夕阳的诗句大全。小塘春水涟漪 唐 冯延巳 《临江仙·南园池馆花如雪》2、千古涟漪晴绝地 宋 米芾 《蝶恋花 海岱楼玩月作》3、微动涟漪 宋 欧阳修 《采

诗句

关于快乐乐观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阅读(53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快乐乐观的诗句或名言警句,内容包括有关“快乐”的诗句或名言名句,与“快乐”有关的诗句或名言名句,关于乐观的格言或优美句子。快乐应该是美德的伴侣.巴尔德斯 2、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

诗句

关于关键字江河湖海的诗句

阅读(41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关键字江河湖海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江河湖海的十五首古诗,描写江河湖海的诗句,描写中国江河湖海的诗词。关于江河湖海的十五首古诗包括: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诗句

关于远山孤舟的诗句

阅读(43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远山孤舟的诗句,内容包括形容远山的诗句,关于孤舟的诗句,关于远山的诗句。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温庭筠《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几处睡痕留醉袖,一春愁思近横波。远山低尽不成歌。晏几道《浣溪沙》远山

诗句

关于71诗句

阅读(39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71诗句,内容包括歌颂“七一”的诗词,经典诗词71字的,快,经典诗词71字的,快。《七一赞歌》、《七一(献给党)》、《“七一”的颂歌》、《七一》 《鹧鸪天·七一唱红歌感赋》、《七一畅想》、《致“七一》诗文举例:《鹧鸪天

诗句

关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诗句

阅读(51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诗句,内容包括表达“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写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关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古诗。《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诗句

关于沉郁的诗句

阅读(114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沉郁的诗句,内容包括风格沉郁的诗句,风格华丽的诗句,风格清新的诗句,沉郁的句子,关于李白的沉郁的诗。1.乐观豪迈类《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

诗句

关于三国的描写人物的诗句

阅读(56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三国的描写人物的诗句,内容包括写三国人物的诗句,描写三国人物的诗句,描写三国人物的诗。写诸葛亮的诗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

诗句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是那首

阅读(67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是那首,内容包括中秋节古诗六句,有关中秋节的古诗,中秋节的古诗五首。原发布者:李鹏亚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篇一:有关中秋的古诗中英文对照】苏轼《水调歌头》许渊冲先生译作(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诗句

关于周厉王的诗句

阅读(55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周厉王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周厉王的成语,关于周厉王的成语,关于西周的周厉王的故事。暴戾恣睢bào lì zì suī【解释】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出处】《史记·伯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