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山洞”的诗句有哪些
1、《和滕公游穿山洞》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洞口水石浅,潺潺泻绿蒲。
缘溪进岩窦,阴黑人境殊。
中言有物怪,蟠蛰春来苏。
霖雨虽有意,风雷莫相扶。
风霜自鼓荡,不久当何如?欣幸禅林近,钟梵来有无。
回策历幽境,衣香草露濡。
老僧长树下,麋鹿与之俱。
溪云时见起,山鸟自相呼。
羡尔得滋乐,何用劳形躯。
2、《游北山洞神宫》
年代: 作者: 李中
闷见尘中光景促,仙乡来礼紫阳君。人居淡寂应难老,
道在虚无不可闻。松桧稳栖三岛鹤,楼台闲锁九霄云。
羡师向此朝星斗,一炷清香午夜焚。
3、《和子瞻濠州七绝浮山洞》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洞府元依水面开,秋潮每到洞门回。
幽人燕坐门前石,长看长淮船去来。
4、《游武夷山洞天》
年代: 宋 作者: 孟晋
昔闻仙子宅,今幸过琳宫。
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
翠云升送雨,白鹤舞凌风。
好影游归晚,箫声缥缈中。
5、《望早日》
年代: 唐 作者: 朱庆馀
窗下闻鸡后,苍茫映远林。才分天地色,便禁虎狼心。
是处程涂远,何山洞府深。此时堪伫望,万象豁尘襟。
6、《四明十题其九·丹山洞》
年代: 宋 作者: 释昙颖
山无凤皇飞,洞有仙人迹。
蝙蝠大如鸦,莓苔偏上屐。
自惭无道骨,安问缘云客。
2.关于残缺的诗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分析 2007-04-03 17:00 2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 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 坚贞不屈的意志美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本题意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所在。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 (3)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 那里是太阳,是春天。 [析]此题旨在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析]设置此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加深对本诗所写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于体会本诗作者在安排结构上的匠心。 [参考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描写“山洞”的诗句有哪些
1、《和滕公游穿山洞》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洞口水石浅,潺潺泻绿蒲。
缘溪进岩窦,阴黑人境殊。中言有物怪,蟠蛰春来苏。
霖雨虽有意,风雷莫相扶。风霜自鼓荡,不久当何如?欣幸禅林近,钟梵来有无。
回策历幽境,衣香草露濡。老僧长树下,麋鹿与之俱。
溪云时见起,山鸟自相呼。羡尔得滋乐,何用劳形躯。
2、《游北山洞神宫》年代: 作者: 李中闷见尘中光景促,仙乡来礼紫阳君。人居淡寂应难老,道在虚无不可闻。
松桧稳栖三岛鹤,楼台闲锁九霄云。羡师向此朝星斗,一炷清香午夜焚。
3、《和子瞻濠州七绝浮山洞》年代: 宋 作者: 苏辙洞府元依水面开,秋潮每到洞门回。幽人燕坐门前石,长看长淮船去来。
4、《游武夷山洞天》年代: 宋 作者: 孟晋昔闻仙子宅,今幸过琳宫。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
翠云升送雨,白鹤舞凌风。好影游归晚,箫声缥缈中。
5、《望早日》年代: 唐 作者: 朱庆馀窗下闻鸡后,苍茫映远林。才分天地色,便禁虎狼心。
是处程涂远,何山洞府深。此时堪伫望,万象豁尘襟。
6、《四明十题其九·丹山洞》年代: 宋 作者: 释昙颖山无凤皇飞,洞有仙人迹。蝙蝠大如鸦,莓苔偏上屐。
自惭无道骨,安问缘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