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皇帝的诗句有哪些
《杏帘在望》
清代: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译文: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扩展资料:
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这是一首相当出色的写景诗。一开始,诗人就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先用两句诗切入诗题。“杏帘”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并借以点明诗题。这样,一个诗题分两句吟咏,句法圆活且自然浑成。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
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
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对于象林黛玉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来说,只不过是略施小技而已。
诗的最后两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杏帘在望
2.汤显祖被贬是因为向万历皇帝上书什么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3.
写的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诗歌鉴赏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菜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4.求汤显祖《牡丹亭》中经典诗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5.带有典故的诗词
万历君请海瑞入朝 诗偈:惠及仁心博爱仁 广推恩泽及生民 太平天子当今日 清政朝廷请接臣 宋仁宗赵祯(1010~1062),宋朝第四位皇帝,真宗之子。
据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赵祯为李后所生,出生时,被刘妃和太监郭槐换以狸猫,李后因之被贬入冷宫。真太子被另一太监陈琳所救,幸免于死,流落民间。
后来,幸亏出了个开封府包龙图,为这件冤案平了反,真相大白.太子回宫。宋真宗逝世后,赵祯继承帝位,是为仁宗。
仁宗登基时.满朝文武对这位曾经蒙尘的新皇帝格外尊奉,君臣行了大礼。 万历君即明神宗朱翊钧(1593~1626),十岁就做了皇帝。
初年朝政由张居正执管,推行一条鞭法,国力渐强。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世称“海青天”。
他出身贫寒,嘉靖年间中举,历任淳安县令、应天府巡抚等职,因得罪权贵,革职闲居十六年。万历十三年,万历君请海瑞入朝,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
海瑞一生平反了许多冤狱,为民称道,民间有《海公案》、《大红袍》等小说流传。 第四十一首 刘秀斩桃期 庞统败于落凤坡 诗偈:日出东方似火炎 多时云驾却虚张 长觉骄阳翻作雨 普天之下谢君王 。
万历君请海瑞入朝 诗偈:惠及仁心博爱仁 广推恩泽及生民 太平天子当今日 清政朝廷请接臣 宋仁宗赵祯(1010~1062),宋朝第四位皇帝,真宗之子。据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赵祯为李后所生,出生时,被刘妃和太监郭槐换以狸猫,李后因之被贬入冷宫。
真太子被另一太监陈琳所救,幸免于死,流落民间。后来,幸亏出了个开封府包龙图,为这件冤案平了反,真相大白.太子回宫。
宋真宗逝世后,赵祯继承帝位,是为仁宗。仁宗登基时.满朝文武对这位曾经蒙尘的新皇帝格外尊奉,君臣行了大礼。
万历君即明神宗朱翊钧(1593~1626),十岁就做了皇帝。初年朝政由张居正执管,推行一条鞭法,国力渐强。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世称“海青天”。他出身贫寒,嘉靖年间中举,历任淳安县令、应天府巡抚等职,因得罪权贵,革职闲居十六年。
万历十三年,万历君请海瑞入朝,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海瑞一生平反了许多冤狱,为民称道,民间有《海公案》、《大红袍》等小说流传。
第四十一首 刘秀斩桃期 庞统败于落凤坡 诗偈:日出东方似火炎 多时云驾却虚张 长觉骄阳翻作雨 普天之下谢君王 刘秀(前6~57)即汉光武帝,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原是西汉皇族,王莽篡汉后,他和兄刘寅起兵,以恢复汉朝为号召,队伍逐渐壮大,不久统一全国,于公元25年称帝。
铫期是刘秀手下一员大将,随军征战,屡立奇功,是东汉二十八位开国功臣之一,刘秀即位后,封安成侯,任卫尉,后因骄横,被刘秀杀害。 庞统是三国蜀国的军师。
初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刘备得荆州,以为谋士,与诸葛亮同任军师中郎将。后随刘备入川,刘备采用他的建议,进攻成都。
途中,在落凤坡中了刘璋部属张任之计,被射死在落凤坡,时历七月初七。 第四十二首 目连和尚救母 诗偈:泳坠沉沦无出期 只因前世不修持 幸有目连亲誓愿 救出阿娘早脱离 目连是佛祖(释迹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他初与合利弗同就外道删者耶学道,后舍利弗遇马胜比丘,知有佛法,就和他一同到竹林精舍,为佛弟子。佛经称目连“神通第一”。
据《盂兰盆经》说,目连以其母死后极惨,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阴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万僧众,即可解脱。盂兰盆会,我国自梁代起开始访行。
后世除设斋供僧外,还加拜忏、放焰火等,相沿成习。 第四十三首 海瑞犯罪北海外充军 孔明拜斗 诗偈:临水观天天更远 星却移来斗又转 路上行人大奔波 身在长安何日返 海瑞(1514~1587)是明朝有名的清官,初任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知县,推行清丈、均徭,颇有政绩。
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据小说《大红袍》记载,海瑞被逮后充军北海。
明世宗死后,海瑞获释,后 任应天巡抚,吏部右侍郎等职。 孔明(181~234)是诸葛亮的字,琅邪阳都人,隐居南阳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后来,他扶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说刘备称帝,任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
他曾六出祁山,出兵攻魏,争夺中原。最后一次与魏国主帅司马懿在渭南相拒.一晚,他观星象.见一巨星殒落,自知不久人世,乃在军营中设坛拜斗,相求长寿,谁知个灯被魏廷踢破。
孔明仰天长叹:“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不久,即病死五丈原。
6.形容“大人大量”的诗句
形容“大人大量”的诗句:“有容乃大”
【出处】
“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最早见之于明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袁可立在河南睢州自己“弗过堂”中所著的自勉联。二百年后又有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八字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有容乃大,源自《尚书》。《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解释】
本意是比喻像大海一样的宽广胸襟。这是以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的无限容量来形容人的超常气度。
【辨析】
袁可立自勉联原题为“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清顺治十八年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可立事略》),就是说要谦虚谨慎、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明代名臣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这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之言。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袁可立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后来他昭雪后官任兵部右侍郎巡抚登莱军务,对悍将毛文龙多有提拔援助,毛壮大后自傲不羁,唆使言官攻击袁可立,袁可立“故奇其(毛文龙)胆智”,为了维持海疆防务大局,不想卷入无休止的内斗扯皮局面,接连七次上疏告病归里。而他的继任者武之望和袁崇焕,则心胸狭窄,袁崇焕竟为了一己私愤擅自杀掉毛文龙,致使东江军局面大乱,登莱防务渐趋瓦解。
论语上有一句话,叫做“无欲则刚”,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欲望的话,他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必怕了。和尚在寺院里修炼一辈子,末了没有一个不想上西天的;道士整日闭关打坐,末了没有一个不想白日飞升的,可见虽然“无欲则刚”,但要做到“无欲”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 古人常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对山河雄伟的赞美,说明海的大,山的挺拨。也可比喻人的胸怀宽广、大度,既要有宽容的性格,又要为人要正直,不要有任何的私欲,要大公无私,方可站得稳,行得正,无私则无畏。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 “枨也欲,焉得刚?”是说“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 我想林则徐的意思和论语这条更近,是儒家的,是做人为官的一种操守,和释、道讲“无欲”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