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有关于“义”的句子有哪些
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 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6.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2.论语中有关“和”的句子有哪些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文: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5、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3.论语中有关的义利关系的句子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
2.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反对的事情,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
3.见利思义。(利益当前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
4.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5.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知道义了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是我害怕忧虑的啊。)
6.述而篇,子曰饭疏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经由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只像是天边的浮云一般。意为看看就算了,怎么也不可能会想要去拥有它的。)
7.子路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只注意小利,只追逐小利就难成大事。意为不因取小利而失大事能带来的大利,这是义。 )
4.《论语》中关于1.仁义 2.礼义3.个人修养4.生存智慧5.评价个人6.教育方
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者寿. 仁者无敌.
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 不为义疚.
二, 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宧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不学礼,无以立. 礼者敬而已矣. 礼者天地之序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
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想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的道就是儒学全体,包括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无论形而上下,必自敦厚五伦尽其本分做起,而敦伦尽分必以恕字树其根。所以夫子之道即由这恕字一以贯之。
等等`````
具体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