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唐朝繁荣的诗
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
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
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
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唐玄宗和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
睿宗之子、高宗武则天之孙。睿宗朝曾参与诛杀武、韦同党,平定了武则天晚年以后的政治动乱。
712年即位,改元开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宝。开元之治时期一般指开元年间的29年(712~742)。
天宝以后由于奸臣当道,安史叛乱逐渐成为乱世,历史上亦称天宝之乱。安史乱后,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即位,是为肃宗。
762年,玄宗在长安抑郁而死。开元年间玄宗比较重视吏治,任用贤才姚崇、宋为相,精减冗官;也注意发展经济,采取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兴修水利和组织垦荒等;还重视文教科技的发展,整理古籍,任用天文学家一行改造新历,测量子午线。
同时,在和睦周边民族,安定边疆,以及对外的友好交往方面,也有贡献。 姚崇 姚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
早年为武则天所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开元初年,为唐玄宗所看重。
在一次讲武检阅军队时,召进姚崇议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却侃侃而谈,提出十项建议,史称“建言十事”。
这十项建议包括: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营造佛道寺观、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以礼相待、纳谏从善、以两汉外戚专权为戒等。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相。
姚崇为相后,兴利除弊,选用贤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开元九年(721),姚崇病故。
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亦满”(《元次山集》)。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有民户7 861 236,口45 431 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 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 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
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
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
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
“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唐朝的蔬菜新品种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
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
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
2.有关反映唐代兴盛景象的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那风啊,简直是一把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3.关于唐朝繁荣的诗
杜甫的《忆昔》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
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
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
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唐玄宗和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
睿宗之子、高宗武则天之孙。睿宗朝曾参与诛杀武、韦同党,平定了武则天晚年以后的政治动乱。
712年即位,改元开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宝。开元之治时期一般指开元年间的29年(712~742)。
天宝以后由于奸臣当道,安史叛乱逐渐成为乱世,历史上亦称天宝之乱。安史乱后,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即位,是为肃宗。
762年,玄宗在长安抑郁而死。开元年间玄宗比较重视吏治,任用贤才姚崇、宋为相,精减冗官;也注意发展经济,采取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兴修水利和组织垦荒等;还重视文教科技的发展,整理古籍,任用天文学家一行改造新历,测量子午线。
同时,在和睦周边民族,安定边疆,以及对外的友好交往方面,也有贡献。姚崇姚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
早年为武则天所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开元初年,为唐玄宗所看重。
在一次讲武检阅军队时,召进姚崇议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却侃侃而谈,提出十项建议,史称“建言十事”。
这十项建议包括: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营造佛道寺观、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以礼相待、纳谏从善、以两汉外戚专权为戒等。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相。
姚崇为相后,兴利除弊,选用贤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开元九年(721),姚崇病故。
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亦满”(《元次山集》)。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有民户7 861 236,口45 431 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
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
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
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
“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唐朝的蔬菜新品种《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
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
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
4.唐朝有关社会经济繁荣的诗
杜甫的《忆昔》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
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
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
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唐玄宗和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
睿宗之子、高宗武则天之孙。睿宗朝曾参与诛杀武、韦同党,平定了武则天晚年以后的政治动乱。
712年即位,改元开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宝。开元之治时期一般指开元年间的29年(712~742)。
天宝以后由于奸臣当道,安史叛乱逐渐成为乱世,历史上亦称天宝之乱。安史乱后,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即位,是为肃宗。
762年,玄宗在长安抑郁而死。开元年间玄宗比较重视吏治,任用贤才姚崇、宋为相,精减冗官;也注意发展经济,采取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兴修水利和组织垦荒等;还重视文教科技的发展,整理古籍,任用天文学家一行改造新历,测量子午线。
同时,在和睦周边民族,安定边疆,以及对外的友好交往方面,也有贡献。姚崇 姚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
早年为武则天所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开元初年,为唐玄宗所看重。
在一次讲武检阅军队时,召进姚崇议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却侃侃而谈,提出十项建议,史称“建言十事”。
这十项建议包括: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营造佛道寺观、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以礼相待、纳谏从善、以两汉外戚专权为戒等。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相。
姚崇为相后,兴利除弊,选用贤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开元九年(721),姚崇病故。
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亦满”(《元次山集》)。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有民户7 861 236,口45 431 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 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
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
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
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
“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唐朝的蔬菜新品种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
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
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
5.关于反映唐朝兴盛和衰弱的诗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作品:忆昔二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其中所描述的人民安乐、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渔阳鼙鼓动地来”,致使“九重城阙烟尘生”——“安史之乱”爆发了,伟大的唐朝自颠峰急剧向下滑落,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幕历史大戏,至此灯光一下子黯淡了。但是,江山代有英杰出。
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时代,又会有新的英雄因时依势而出,五彩眩然,英姿勃发,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胜唐时期的~~!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译诗: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 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 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 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 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鉴赏: 《早雁》是一首借物寓意之作。
杜牧生活的晚唐社会,正是唐帝国的多事之秋。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居住在塞北的回纥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乘唐王朝腐败之机,向南骚扰,大肆屠杀掠夺,使得边地人民四处流散,无家可归。
诗人看到南迁的征雁,触景兴怀,表达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二句,交代了地点、时间、鸿雁惊飞的原因和受惊的程度。
"虏"是对敌人的蔑称,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虏弦开",写出了箭上弦、刀出鞘的紧张气氛,语意双关,既指胡人挽弓射猎 ,也指胡人发动军事骚扰边地人民生活。
"云外惊飞四散哀 ",承上句而来 。胡人剑拔弩张,那些鸿雁遭受到"虏弦 ",而惊飞四散 、哀鸣。
"云外"二字甚有份量,表现"秋半"天高云淡,也准确地把握了雁既不高飞入云,也不平头掠过的习性,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一个"惊"字,就是上句"虏弦开"的结果 。
"惊"字写出了鸿雁的震恐,也反衬了敌人的嚣张,隐而不晦,含而不露。雁飞本来有序 ,队列齐整 ,故人们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
而眼下,则是雁惊飞后"四散",零落而成了孤雁,发出声声凄厉的哀鸣,闻之酸楚难堪。那"云外惊飞四散哀"的鸿雁,不也是边地人民受侵扰后流离失所的情景吗?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是续写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的情景。
这两句与"云外惊飞四散哀"相呼应 。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
"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 ",已经够孤独清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寂的气氛。那失宠者幽居的冷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着愁绪,传来几声失群征雁的哀鸣,使人更觉阴沉凄凉。
"孤影过"、"数声来"。绘形绘声,哀惋欲绝,极其细腻感人。
通过这些景物、气氛的烘托,可以隐约传达了唐王朝的衰朽颓落,生动地表现了边地人民流离失所,飘零孤苦的境遇。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二句,雁是侯鸟,秋季南迁,春天北归。
诗人由征雁的南飞而想到它们的北回:鸿雁本应随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家乡 ,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在金河的土地上,凶残的敌人到处横行霸道,鸿雁是不可能返回故土的呵!这是设想鸿雁有家归不得的深沉感叹,诗人对鸿雁的嘱咐,实际是对逃难同胞的亲切叮咛。这里还包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坐视人民的灾难,不能赶走侵略者行为的有力责问。
当时并不是没有仁人志士起来挽救这种危急的局面,杜牧就是胸怀报国壮志中的一个。可是,昏庸腐朽的唐王朝,根本不听志士的良策,使得百姓们无家可归,只得客居他乡。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二句。"潇湘"指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据传雁到了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 ,不再往南 ,就在这一带停歇,次年飞回北方。诗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飞的鸿雁,不要厌弃潇湘人烟稀少,那儿水中长着很多菰米,岸上长着很多莓苔,可供你们充饥度日,勉强住得下去。
这也是为逃难中的百姓所作的设想和安慰,寄托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爱抚。这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描绘了雁南飞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真实旨意,形神兼备。
诗起句叙事领篇,接下写鸿雁惊飞四散哀的场面,再写诗人。表面写失群的雁,实际上抒发自己对失落的人民的关切。
对孤雁哀鸿的抚慰关切,风格委婉细腻,清丽含蓄,想象丰富,意境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