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饼子"的诗句有哪些
1、婆饼焦时须早去(宋·辛弃疾·《玉楼春》)
2、看分香饼(宋·苏轼·《行香子·绮席才终》)
3、无声三昧天皇饼(宋·黄庭坚·《渔家傲·百丈峰头开古镜》)
4、汤饼一斋盂(宋·张耒·《满庭芳·裂楮裁筠》)
5、汤饼如丝(宋·朱敦儒·《朝中措·先生馋病老难医》)
6、凤饼未残云脚乳(宋·周紫芝·《减字木兰花·门外青骢月下嘶》)
7、婆饼焦时须早去(宋·辛弃疾·《玉楼春》)
8、散尽朝来汤饼客(宋·刘克庄·《贺新郎·鬓雪今千缕》)
9、钩空饼(宋·吴潜·《满江红·岁岁重阳》)
10、状玉盘、又拟金饼(宋·无名氏·《失调名》)
11、汤饼客(宋·无名氏·《满庭芳·月属重三》)
12、汤饼难充堂上宾(宋·无名氏·《沁园春·明月呈规》)
13、对客延汤饼(宋·无名氏·《临江仙·祖德绵绵盛》)
14、汤饼客(宋·无名氏·《满庭芳·律转蕤宾》)
15、珠履赴汤饼(宋·无名氏·《水调歌头·谷旦垂弧矢》)
16、画饼不充饥(宋·无名氏·《满庭芳·清净家风》)
17、云门胡饼赵州茶(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
18、饼翻剪月(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
19、馒头胡饼观世音(宋·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
20、胡饼佛祖俱超越(宋·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
2.赞美“馒头”的诗句有哪些
赞美馒头的诗句有:
一、城外土馒头(唐代: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释义:城墙外的土馒头,现在城墙里面,一个人吃一个,不要嫌没有味道。
二、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宋代:苏轼)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释义:普天之下最好吃的馅饼,应该是带竹笋的馅饼,人间最好吃的馒头,应该是蕈馒头。但是这些东西都不要跟错误的人吃,要送到麻田吴氏,方才符合这馒头的口味。
三、馒头(宋代:岳珂)
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
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
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
释义:几年的太学生活,四书五经已经喂饱了我们这些儒生,我至今记得笋蕨的美味,公子彭爱吃红驴肉,铁杖将军爱吃白莲花,但是大家老了之后,还能够大口流着口水嚼的,用来解馋的,还是当属这白花花的馒头了。
四、韵语答永叔内翰(宋代:梅尧臣)
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厚皮虽然佳,俗物已可羞。
释义:世间的人想到肥字,正如同谈论起了馒头,馒头的皮厚但是口味很不错,普通的东西能够这样已经很美味了。
扩展资料
馒头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曼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束广微《饼赋》云:“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晋书》提到何曾“性奢豪”并举例说明他“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说就连馒头这种“高级食品”如果不蒸出十字裂纹,他都不吃,可见其穷奢极侈都到了何等地步。这里所说的裂纹蒸饼,大概就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开花馒头吧。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
馒头成为食品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又称作“包子”。宋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馒头 (中国传统食物)
3.和吃面有关的古代诗句
1、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宋代黄庭坚《过土山寨》
译文:面条一杯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了,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2、一杯齑餺飥,老子腹膨脝。宋代陆游《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译文:一碗齑面,我的肚子都胀大了。
齑餺飥:即齑面。膨脝:亦作“膨亨”。腹部膨大貌,泛指胀大。
3、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宋代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
释义:本想去为客人端上汤饼,但却发愁写错了“弄麞”的这个“麞”字。
4、汤饼赐都尉,寒冰颁上才。唐代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 》
释义:汤饼赐给都尉,寒冷的冰才出来。
5、我欲去为汤饼客,买羊沽酒约何时?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元好问《杨焕然生子四首之二》
释义:我想去做吃面的客人,买羊称酒约什么时间?
6、更醉使君汤饼局,儿童他日记通家。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元好问《杨焕然生子四首之四》
释义:更加昏醉在这个汤饼局上,孩子以后记得这里的所有人家。
古代,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土山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陈述古弟章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翠微寺有感 》
参考资料来源:个人图书馆-《元遗山集》卷十二
4.关于水饺的诗句有哪些
1.《饺子》
素衣台案前,巧手赛天工。
雪花纷飞舞,皎月平空现。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
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
2.清代何耳的《水饺》诗
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
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
3.饺子诗(一)
有才何须多开口, 万般滋味肚中藏。
有缘伴君三杯酒, 相逢一笑齿留香。
4.饺子诗(二)
俗客常笑撑船肚, 知己方知腹中珍。
牢骚太盛难容物, 我辈岂是蓬蒿人。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