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度指什么
佛陀的一生,就是为他人彻底奉献的一生。
佛法之中心宗旨乃“普度众生”,而“普度”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地指导,而是恒处低位谦卑地服务他人,由此,也就同时完成了对自己生命境界的根本扭转、提高。人的本性中“私”字太强,也即“我执”过重,佛法正是教人看淡以至最后放弃自我,因为只有把眼光从自我身上移开,才会开始真正关注他人,最终形成舍己为人的精神。
“舍”,是需要学习与锻炼的,舍弃财物该是必然的起步。先从捐献自己所多余的开始,然后是自己所需的,然后是自己所心爱的,然后是自己最最珍爱的。
正是在这一步步的布施过程中,修行者献出的是钱财,而体会到的是自我的破碎、心量的扩大,于是与他人万物的关系从分裂渐渐走融合。儒家叫“民胞物与”,佛家叫“与众生同体。”
所谓解脱,正是对自我的彻底打破。所以,“布施”一事不仅是修行的开始,而应该看成是修行的所有。
2.佛教中的“六度”指什么
佛教中的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彼岸就是清净的世界,能永远保持心理平衡的境界)。具体的六度是指: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禅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布施是六度的一种。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布施到彼岸
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在理性上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
持戒到彼岸
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主要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
忍辱到彼岸
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
精进到彼岸
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禅定到彼岸
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智慧到彼岸
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3.关于布施的名言,大爱
1、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0、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4.请各位大慈大悲佛教佛菩萨告诉我,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
六度只修一度即可
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总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 昧无知(无明)
5.【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是意思分别是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法门。是菩萨所修之法。“度”的梵语谓“菠罗密”。其涵义是:“从此岸渡到彼岸”,使众生脱离苦海,了脱生死,圆证佛果。
持戒------是对自己的约束。由于众生多生多劫养成了贪的习气,在欲望贪心的驱使下,很不容易自觉放下。因此,用持戒的方法来强制约束自己。
忍辱------是对万事万物诱惑自心的一种忍耐。由于习气深重,尚未悟透各种利益及万事万法皆乃空相,实不可得。即使开悟,习气也非一日即可除尽。这些欲望习气使人凡心不断,时时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使自心不得清净。因此,忍辱正是对外界诱惑及内心习气的忍耐,只有在长期的忍耐中,才能断掉这些习气。如无忍辱,在世间很容易被世俗所染,从而随波逐流,懈怠坠落。忍辱并非只对逆境而言,无论顺逆之境都是境。而且顺境之中更易使人麻痹松懈,得意忘形,心生傲慢。因此,无论何境,都能忍得过去,才能在万境之中不动心,最终才能真正进入禅定。
精进-----是对你破障和放下程度的检验,许多修行人虽也心诚,但多年修行却无精进。主要原因是,尚不明白什么是精进。许多修行者认为,只要每天坚持念经、念佛、打坐修禅定就是精进,其实不然。真正的精进是指你在修行过程中,每天破除了多少障碍?放下了多少执着?改掉了多少习气?心清净了多少?向本性靠近了多少?在这些有质有量考核内容的前提下,体现出你在修行过程中迅速地靠近本性,才能称为精进。脱离这些实质性的内容,就是空谈精进和修行。这些内容,正是对布施、持戒、忍辱三法修持程度的检验。如无精进,说明你前三度修持不得法而无效。精进的检验方法,一是每天晚上,对当天修持情况作以分析总结,从破障碍、断执着、改习气、心清净四个方面检查自己。二是梦中检验,如果白天可以做到不动心,梦中还有贪财、贪色、贪吃、瞋恚、恐惧等念生起,仍不过关。如果梦中动念,醒后要立即忏悔,逐渐才能在梦中警觉。如此修行,才能精进。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必退。
修禅定的方法分两个方面:
一是动态中修禅定,二是静态中修禅定,二者必不可少。
动态中修禅定,是指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一点一滴各种境界时,心是否能不被外境所牵。例如,吃饭时,认为今天的饭菜对自己的胃口,就多吃一些。否则就少吃一些;当别人误会、攻击、毁谤你,甚至故意刁难你的时候,你有没有丝毫的委屈、烦恼、记恨等念头的出现。这都是遇境动念的表现。如果再细分析,“今天的饭菜对自己的胃口”这一念头,本身即是分别心。再继续分析,这里还有“自己”,则是“我执”未断,有我执而产生分别,由分别而产生贪心。在吃饭中的禅定,则是“食而不知其味”,无分无别不动念头,吃饱即可。但是,就从吃饭这样的小事上,能够做到禅定也绝非易事。对别人的误会、毁谤,如生委屈、烦恼之念,说明心理还在执着“有”,执着虚名,仍未看空和放下。
般若-----即究竟圆满的真实智慧。禅定的目的正是为了般若。只有真实智慧的显现,你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你才能突破重重障碍,见到真我本性,才能悟透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悟透宇宙和生命真相后,并非已达成目的,智慧的显现是为了运用,是为了指导人们的实践。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运用,智慧又如何显现?因此,在智慧出现之前,禅定是手段,般若是目的。在智慧出现之后,般若又变成了手段,而指导众生实践又是目的。
6.关于布施的名言,大爱
1、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0、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7.六度七布施、什么
能对治懈怠。
6。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布施到彼岸——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家、大乘。 六度。
主要有五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 第三是忍(K。
第六是般若(Praj,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Dhyāna) 即打坐参禅。
第六是般若(Praj、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īla)。 精进到彼岸——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谓思维真理??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不说谎,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三摩地。 忍辱到彼岸——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成就一切善法。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能对治愚痴无知(无明),戒也有三种,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 持戒到彼岸——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亦名静虑、三昧。
1,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二)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不饮酒。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Dāna),有三种:(一)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pāramitā) 佛教教义。 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能施与众生利乐。
第六是般若(Praj,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不邪淫;音译波罗蜜,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在理性上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定,调伏眼耳等诸根、三学具足。
六度(?、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不偷盗,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佛家的六度是: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禅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
六度——六种人生修行的方法,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不杀生。 2。
彼岸——清净的世界,能永远保持心理平衡的境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a,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六度简介赵朴初居士对“六度”的解释(选自佛教常识问答): “度”梵语是“Pāramitā 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
第六是般若(Praj、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慧度(般若波罗蜜)。财布施、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包括出家。
禅定到彼岸——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定止散乱,心一境性,即防止一切恶行: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三)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谓菩萨由修布施。
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智慧到彼岸——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īrya)。
8.六度七布施、什么
六度简介 赵朴初居士对“六度”的解释(选自佛教常识问答):
“度”梵语是“Pāramitā 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Dāna),有三种:(一)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二)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三)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Śī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
第三是忍(Kṣ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īr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Dhyāna) 即打坐参禅。
第六是般若(Prajñ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第六是般若(Prajñ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第六是般若(Prajñ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第六是般若(Prajñ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六度(ṣaṭ-pāramitā) 佛教教义。
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
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无知(无明)。
佛家的六度是: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禅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
六度——六种人生修行的方法。
彼岸——清净的世界,能永远保持心理平衡的境界。
布施到彼岸——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在理性上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
持戒到彼岸——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主要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
忍辱到彼岸——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
精进到彼岸——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禅定到彼岸——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智慧到彼岸——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