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禅宗有关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
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
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
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
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
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
这样就在最高。
2.关于寺庙的古诗
唐代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 余钟磬音。七律 寺庙颂 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
出入庙堂逢恶鬼,刮来膏血奉诸神。云 怨 词 (清。
陈维崧) 春山云幅和,山前春水,朝来齐绿。指点前村古寺。
花祭腾:庙宇 避世不须山 空门今倍忙 佛祖如有意 游人宿佛堂 朝中措 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陆游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蝶恋花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陆游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唐 作者: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 一作村) 寂,松风直似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北岳庙 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杭州孤山寺 唐 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芜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题杭州灵隐寺 唐 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 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留题灵隐寺方丈 苏轼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题润州金山寺 唐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望悬空寺 明 汪承爵 刻石成香地,凭虚结构工。梵宫依碧献,栈阁俯丹枫。
涛壮磁窑雨,僧寒谷口风。跻攀真不易,遥望意无穷。
过悬空寺 明 郑洛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停车欲向山僧问,安得山僧是远公。
登悬空寺 明 郑洛 昨过招提故不登,重寻兰若问山僧。峰头青鸟来还否,洞口白云去未曾。
谁结丹梯高万丈,我闻佛法演三乘。凭虚顿悟心无住,好歩禅关最上层。
登悬空寺 明 刘遵宪 谁开石壁礼金仙,缥缥层楼结构难。 清梵漫疑云外度,香台真向雾中看。
山连太岳千秋壮,客到孤峰五月夜。为问远师曾沽酒,好邀明月共盘桓。
题悬空寺 明 吴礼嘉 飞阁丹霞上,白云几度封。 萝悬千洞月,风落半空钟。
树杪流清梵,檐前宿老龙。 慧光千万丈,日夕满恒宗。
游悬空寺 清 邓克劭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
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 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赋得寒山寺送别》年代:明 作者: 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枫桥寺(宋·俞桂) 湖水相连月照天,雁声嘹呖搅人眠。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傍边系小船。
3.请告诉我有关描写寺庙的诗句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王维《过香积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林逋《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白居易《遗爱寺》
4.问个关于佛教的诗
此句是慧能大师在未选六祖之前的经典之作。
原文是五祖的弟子写的: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
后慧能大师依照此诗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
这里有一个故事。五祖在自己圆寂之前,打算在自己的弟子中找一个与佛有缘的人接替自己。当时五祖最得意的弟子把“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 ”这诗写在了佛梁之上。五祖看完之后,说“好是好,但是你在佛门之外”。六祖慧能本只是一个小杂役,但是他悟性级高。他不识字,看听人说过时候问“我能写么?”五祖说“只要是我的弟子都可以写”慧能就写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之后,五祖圆寂,衣钵就传给了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菩提和明镜是修道的境界,原文是说,修道到了一定的境界,身若菩提树,不为凡事所困,心如明镜不受俗尘所扰,要不断的审视自身,以免又为尘世所束缚。是一句教人修道的话。(个人理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这是彗能大师根据上面的原文而写,前一句是指菩提和明净都指的是一种境界,而非真正的事物,若用菩提树和明净台来形容修道的境界,那说明还是没有达到空无一物,因为菩提不只是树,明镜也不一定就是台,后一句则是说,菩提和明镜本就什么都不是,也不会被任何东西牵绊,这比起原文意境来,又何止高了一层?!(个人理解)
这句话应对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也可以理解为,还事物本身的样子以后,其实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全是有意义的,也并非就是真正存在的,因此不必太过执着,太在意,看清你正在追求的东西,别让空物烦心。
悟道悟道,个人修行不同,能悟出的感受也不同。若要求解,所解也是他人领会。
5.关于寺庙的诗词
《送灵澈上人》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江南春》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香积寺》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描述寺庙的诗句
江南春
杜 牧bai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du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北岳庙
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zhi浩难测。
人来不dao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版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杭州孤山寺
唐 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权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芜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7.赞美寺院的诗句
来到了美丽的杭州,
谁不想早一点认识灵隐寺,
目睹她曼妙而美丽的芳容?
走在灵隐寺大雄宝殿的石阶上,
感觉到了一种肃穆,
一种无与伦比的庄严。
︿﹏︿
虽然,听不到那种钟鼓齐鸣的声音,
但是,还是能感觉到古老的味道,
感觉到了那种让人感到惊诧的震撼。
我从不拜佛,我也不烧香,
只是对佛的一种敬仰,
佛的嘴角总是那种似有似无的笑容,
仿佛,在嘲笑世人的无知。
︿﹏︿
烟雨过后,这里是一方空灵的净土。
隐居西湖,置身云林。
只要行至冷泉,
就能闻见墙内焚香的味道,
真不知当年坐在冷泉亭旁品茗办公的苏轼,
浸染多少禅香,才能写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千古绝句,经久不衰。
︿﹏︿
走在缄默无语的石阶,
触摸灵隐寺造园艺术的灵魂,
叹服古人一个“隐”字,
把灵隐寺概况的 静谧深沉。
︿﹏︿
一般寺院,前面往往张扬宽敞,
炫耀法门的气派。
而灵隐寺隐于群峰环抱的山谷之中,
背靠雄伟的北高峰,
面朝秀美的飞来峰,
寺前一泓清泉流过,
恍如置身于仙灵所隐之地。
︿﹏︿
难怪苏东坡游灵隐,
挥毫写出“最爱灵隐飞来孤”的诗句。
漫步恬静的小路,
参天古树弥漫着清幽古韵,
身边清流潺潺,鲤鱼嬉戏,
秀峰幽雅,尘意顿消,
超凡脱俗了。
︿﹏︿
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
湖上风光说灵隐,
风光独在冷泉间。
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
驻足溪流之上,遥望千年,
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赏景吟诗,
仿佛看见白居易、苏东坡端坐亭上,
饮酒赋诗。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亭里题联,
妙句设问: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
自然有高手应对答联:
“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亦有:
“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我亦仗胆应对:
“泉自古时冷起,峰从天外飞来。”
︿﹏︿
灵隐寺,是佛祖定居的地方,
是“活佛济公”的寓所。
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混然融为一体,
真不愧为我国锦秀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寒山寺 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寒山寺 明·王犀登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
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赋得寒山寺送别 明·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夜泊枫桥望寒山寺
夜火疏钟伴寂寥,十年旧梦泊枫桥。清狂不见王司理,来问寒山寺外潮。
寒山寺
瑟瑟吴江正落枫,碧山古寺独携筇。寒空鸟下岩边塔,残照僧归径外松。虚寂高斋无俗韵,风狂弥勒有遗踪。扁舟却趁寒潮去,梦里应闻夜半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佛寺问禅宗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