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梁平双桂堂景色的诗句
七律《游梁平双桂堂所获抄》莫邪传人小序:猴年冬月十三,贤婿从忠梁高速路驾车与爱女陪送吾夫妇游梁平双桂堂。
双桂堂中猴岁冬,走来鹤发bai银须翁。仰瞻佛祖和弥勒,细览玄奘和济公。
碧翠犀篁寻馥味,红黄联匾觅佳风。观完罗汉知尘世,净静为人定善终。
游梁平4个美丽的风景,作者:林承强1.梁平石马山公园(七du绝)涌月东来诗路绿,归云西去马蹄香。高梁耸翠牵全世,沃野流金恋故乡。
2.梁平双桂堂(联)山门不锁,禅机寂寂风同静佛殿无灯,庙貌沉zhi沉月早窥3.梁平蟠龙洞(联)花意袭人,快马萧萧迷翡翠春香盈洞,蟠龙跃跃戏珍珠4.梁平双桂湖(联)翠翠红红,湖山dao一脉春光溢晴晴雨雨,杨柳满堤画意浓供参考。
2.描写梁平双桂堂景色的诗句
七律《游梁平双桂堂所获》莫邪传人
小序:猴年冬月十三,贤婿从忠梁高速路驾车与爱女陪送吾夫妇游梁平双桂堂。
双桂堂中猴岁冬,走来鹤发银须翁。
仰瞻佛祖和弥勒,细览玄奘和济公。
碧翠犀篁寻馥味,红黄联匾觅佳风。
观完罗汉知尘世,净静为人定善终。
游梁平4个美丽的风景,作者:林承强
1.梁平石马山公园(七绝)
涌月东来诗路绿,归云西去马蹄香。
高梁耸翠牵全世,沃野流金恋故乡。
2.梁平双桂堂(联)
山门不锁,禅机寂寂风同静
佛殿无灯,庙貌沉沉月早窥
3.梁平蟠龙洞(联)
花意袭人,快马萧萧迷翡翠
春香盈洞,蟠龙跃跃戏珍珠
4.梁平双桂湖(联)
翠翠红红,湖山一脉春光溢
晴晴雨雨,杨柳满堤画意浓
供参考。
3.请问一些有关重庆梁平双桂堂《贝叶经》的事情
双桂堂内文物珍品、石刻字画众多,泥塑、铜铸佛像数百尊,情态栩栩如生,曾珍藏有十一、十二世纪印度梵文写本《贝叶经》106页
1990年,贝叶经被盗,随后,生长了300多年的一株金桂花树一夜间凋谢枯死。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象三个方面。
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贝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贝叶文化的成文经本,主要有叶质形和纸质形两种样式。
叶质形一类是真正的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簪子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片上,其规格有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种,傣语分别称“兰戏”、“兰哈”、“兰贺”、“兰别”。以前三种规格的贝叶经本最为普遍。
纸质形一类是指绵纸经书,傣语称为“薄嘎腊沙”。它是用野蕨杆削成的蕨笔蘸墨写在绵纸本上而成。其规格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式两种,其中以宽面页式最为普遍。
以上两种形式的经书,贝叶经的数量最为浩大,其次才是纸质形的经书。以上两类经书,由于数量众多,内容、涵义博大精深,因而才被誉为“别闷戏版康”(八万四千部),并在傣族史册上流芳千古。
贝叶经的制作,需要经过三道工序:
一、取贝叶。从贝叶树上砍下页片,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收起来让它通一段时间的风后,再订成匣。
二、制匣。制作贝叶经匣有专用的两片木匣为标准。木匣长约一市尺半,宽约四寸,距木匣两端约半市尺处各钻一个小孔,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绳,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
三、刻写。最初是用小尖刀沿着打好的墨线把傣文刻写在贝叶上。后来觉得用刀刻写又慢又费力,才改用铁簪子刻写。刻写好以后,用植物果油掺锅底的黑烟,涂于刻好字的贝叶上,再用湿布擦拭一道,贝叶上的字迹就清晰显现。刻写好的经书装订成册后,在四周边沿涂上一层金粉或红、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
贝叶经本做工精细,规格统一,由于经本四边都涂上一层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因它是用铁簪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4.描写普陀山莲花池的诗句
康有为用“观音过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的诗句赞颂普陀山之胜景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编辑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编辑本段十二景观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
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 梅湾。
5.双桂堂作文
国庆节来了,妈妈带我一起坐火车去梁平的双桂堂玩儿。
下了火车,我们直接坐汽车去双桂堂。过了梁平的大河坝后,就有桂花的香味随着微风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我忍不住闭着眼睛深深地吸着这芳香的空气。
随着一路的桂花香,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双桂堂。映入眼帘的是翘角的屋檐错落有致,嵌有铆钉的红色大门宽而高,大门的离岸边还有威武的石狮子,这一切都显得雄伟而庄严。
门前还有一片广阔的空地,立着几根青的柱子,上面盘绕着巨龙。我不解的问妈妈:“妈妈,为什么门前要柱子呢?”妈妈笑着说:“因为那是路灯啊!”我仔细一看,还真是的,赞叹道:“真是有型啊,呵呵!”进了门,就看见一面高墙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口池塘,哇!好多乌龟呀,有的在水里游;有的在懒洋洋地晒太阳;还有的在躲太阳呢!真可爱呀!再往里面走,有几座香坛,里面的香火很旺,整个大厅都弥漫着香烛的味道。
进到里面,就看见两颗比较大的桂花树,开满了花,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一棵开着黄色的花,是金桂;一棵开着白色的花,是银桂。
这“双桂堂”就是因为这两棵树而得名。再拐一个弯,就到了罗汉堂。
那里面有好几百个雕塑的罗汉,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有怒眼圆睁的,有开怀大笑的,还有愁容满面的等等,那表情真是丰富极了。我们看着他们的表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变换自己的表情了,一会儿咧嘴笑,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眯眼,真是好玩极了。
这一次旅行我玩得十分开心。
6.关于丰都的 史 诗 词有哪些
世界名著巴巫峡 船荡巴巫雨倾盆,帆帐高张阻眼错。
川江龙神息怒震,奇观妙趣已藏身。搬迁十次家 丁形古市横居家,春风指柳梧桐花。
慈母晨夕奔涯固,幼童初学对门斜。宝光舍利塔 三界珠宝有分为,阿育塔藏舍利珍。
嘎丹赤巴仁波且,瑜伽相应色像低。宝光寺 万里潮宝各不同,千载古寺几番容。
夕年鸦鹤站老树,今朝一去永无踪。卜算子漫 忆古思情 古踪珍文,败容光焕发衷碎,问沧桑谁点句。
转忆他年,帝国横行瘫毙。逢盛年,风调雨顺季。
理社稷,享连长哼,蓝天年今日两地。哪晓又风起。
深宫显魑魅,三两灭境。文毫古雅,血化空影消去。
回首念,否有重瞻意?纵幻得,无非信影,一腔梦境趣。不畏惊涛探龙潭 船放三峡流,雄风搏浪头。
众客惊攀岸,我自泰然舟。参访白帝城三首 (一) 晨别奉节白帝行,沿江液下逮希闻。
瞬息迎我木雕君,不见千载浪淘人。 (二) 风尘参帝车途险,气急登高入殿前。
笑鉴人环俗凡事,龙争虎门弹指间。 (三) 白帝城高达日月,飞流泻下夔门阙。
刘皇托孤成古述,诸葛群臣伤心别。长江龙门峡 夏日炎炎渡秦皇,峡岩风流千古长。
大溪文化垂史迹,江声谈笑溢群岗。嫦娥奔月 广寒仙子飘云霄,杏红粉脂太娇娆。
桃雁秋波谁能识,借兔功深驾云涛。车行盘山雾 雾罩盘山行,飞阁面目昏。
百里车途落,未复得新村。晨曦山雾题(二首) (一) 山腰粉气丝似绸,绿林披挂素白头。
不着香风藏雅俊,轻纱罩影面含羞。 (二) 山吐雾气入空流,奇峰玉带景亦收。
脚前白幛飞千尺,可怜摄子未前筹。川东卖餐娘 太婆年老佳风骚,金玉环垂见妖娆。
秋波露眼无恶意,拾金转主堪人豪。打坐航轮返蜀川 飞轮上水最为难,无事闲参水中天。
青山倒影原本幻。彩云变异送前川。
大邑观丽楼 观丽楼台居三年,夜静深更人未眠。 斑烂彩笔如飞蝶,金凤常啼五更天。
大足石刻二首 (一) 古佛千姿雕最难,七代悬岩汗衣衫。 巧夺天工非泥乡,多劫五明出灵山。
(二) 岩挂如来大觉游,十方海会三界周。 诱得天下群生客,菩提心绩一壁收。
滴翠峡 滴翠波云入关难,风行乇骨我未塞。 飞轮求伴怒涛舞,斜岩半壁一洞天。
峨嵋清音阁(二首) 黑白龙涎下西牛,石心斗起白花头。 音阁名垂千古在,勾动诗情对景流。
双飞红影彩缤纷,万重绿叶接牛心。 摄君陶情多留迹,腕赞舒然入角亭。
返途拜石经 路驰石经取东川,日前急务未朝参。 归程学子来礼典,不见祖师己游仙。
方便说无常 川东风雅收不完,十日夜梦笔未乾。 道是文人还是武,谈笑方便且诠言。
飞仙关(二首) 高山深处不是云,疑是烟甲起缤纷。 四顾青禾倾城笑,八面临风询吾君。
关口不见飞仙人,路旁几许谈笑君。 数里行车无踪影,突闻树上鸟啼声。
奉和中国佛协副主席隆莲师诗八首冰姿粉黛复红尘,又览娑婆幻化人。 宣吟三藏逢盛世,隆师发驾语还春。
十年残殿今辉影,群情因地果促城。 独雄能怖思轨坐,妄起边珠意马腾。
幻显琼姿走风尘,一代红英法台人。 瓶钵无非方便事,法无乾坤应攀春。
喜得般若曾教化,意断五蕴铁围城。 修士无心何分别,万行凡与任蛟腾。
大圆胜慧光飞尘,仰首世环绝代人。 雅然炉火纯青雪,轻安暖气复回春。
毫端奔走生平迹,烟甲鬓苍旧古城。 法在世间离弗觉,了得有为不飞腾。
终劳世法方出尘,心地无非乃真人。 红炉炼就金丹隐,六大缘起自在春。
顿忘人法华藏界,灵台兮纷铁围城。 情器两界无常事,应无所住任颠腾。
隆师见上脱微尘,也彻阳焰空惑人。 禅密逢场乃作戏,得识空相夕阳春。
阿赖耶显堪幻境,见佛非圣极乐城。 般若焉深且浅意,无所证得恰飞腾。
天花不着弗见尘,瞬息变异坏空人。 证达菩提还世俗,如来自性不知春。
凡胎未领禅乐趣,圣者方步法界城。 道非聪明亦非拙,愚智不二莫取腾。
人天法界满目尘,有为万法局外人。 身虽色积成住坏,轮回不锁无意春。
乘愿五浊掺东海,游戏生死入化城。 法性峨眉尔何物,妄显白像幻化腾。
读罢诗偈僧离尘,敬叹三江浪泊人。 解脱道上峨眉月,一念回光佛顶春。
人间演出无漏果,喜瞻望月润名城。 飞毫点页多圣句,无字真谛且可腾。
奉节城 仰迎大江老城门,升帆交顿夜市灯。 奉节古道街容整,史来旧迹未出新。
奉节城门洞 城门观渡风送凉,五月暑气未成猖。 岸下江辉横一片,步后街头奉节场。
奉节江风晚霞咏 烟甲飘涉空绕山,夕阳照映金壁全。 江流雾障锁不住,行船画夜始无眠。
赋昌杰石老 早闹革命南北征,晚领艺人谱妙音。 恍惚浮云丝飞雪,幻化五浊史清名。
赋父亲义仲海 家尊少小习歧黄,天资润育善心肠。 年超花甲无私病,节俭金币助他伤。
赋恒公未来世界 少小儿时未封裆,拒食卖乖亲爹娘。 回首风花九十载,堂前父母鬓未苍。
赋黄龙寺 古寺黄龙已灰悬, 八封残炉未升烟。 欲问仙师何处访, 楹联暗报走灵山。
赋刘开渠先生 大师谈艺追八大,玉齿飞词恰似霞。 精评岂非数年习,历尽江山参容华。
赋唐克碧学棣 纷纷出驾八千人,逢山开道碧为君。 忆昔英姿曾舵舞,蜀川座台京都臣。
赋吴丈蜀先生 二度归蜀惊霄客,一管毫通入仙般。 半生冤屈鬓苍了,满腹才华谱诗篇。
改换灵泉联 灵泉碧涌殿中央,圣嵌对联俗文章。 牛牙悬沾马齿意,飞词换调般若。
7.双桂堂建于多少年双桂堂是建于好多年的
双桂堂座浇在四川省梁平县城西南13公里处,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双桂堂创建于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它的创始人是清朝名僧破山禅师。因破山法师在寺内植双株桂树而得名双桂堂。
关于这两棵桂树,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破山法师俗姓蹇,字懒愚,四川大竹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自幼读书勤奋,聪明过人,懂书画,善琴棋。19岁出家,遍游名山,博览佛教经典。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住湖北黄梅县破头山,念禅三年,深有所悟。后长年在天童寺跟随密云禅师学法。
传说双桂堂这两棵桂树是月宫中的嫦娥亲手培育,嫦娥借观音的净瓶水为之浇灌,遣神燕去天河衔来肥泥为之壅土,用王母娘娘的云剪为之修剪,在嫦娥的精心护理下,这两株桂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在一个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嫦娥将它们抛向人间。
这两棵桂树带着满枝的清香荡在宁波天童寺院内。密云法师将这两楂桂树交给弟子破山,让他带回蜀中,兴建佛寺,传授佛法。
并称桂树生根之处就是你安身之地。 破山尊师命,身背桂树,跋涉了几个月,进入蜀中。
一日,他落脚在梁山的万竹山。 半夜里,山间霞光四射,钟鼓齐鸣,四周的村民闻声而至,只见破山和尚正打坐念禅,他所背两株桂树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
从此,破山和尚就在双桂落地之处建立禅院,并取名双桂堂。这两棵桂树至今尚存,并且枝叶网织,浓绿如云。
每年金秋时节,桂花挂满枝头,香飘数里,人们争相观赏。 破山法师熟谙诗文,精于书画,著有《双桂草》、《破山语录》等传世,所留墨迹也为后人所珍藏。
他的诗,以幽默、诙谐见长。如他的《自赞诗》写道: 这个川老蜀,浑无奇特处;问禅禅不知,问教教非熟。
懒散三十年,人天忽推出;握条短杖藜,打佛兼打祖。 他的弟子很多,遍及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的还去东南亚弘法。
因此,双桂堂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 双桂堂创建以后,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支持,连续不断地修建了200多年,到清代末年,双桂堂以它宏伟的规模、庄严的殿堂、丰富的藏经、独特的雕塑被列为“蜀中丛林之首”。
整日僧人游客云集,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双桂堂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占地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
1986年,有正式僧人27名。寺内恢复了丛林制度,并成立了双桂堂寺庙管理委员会,释妙谈法师任主任。
双桂堂坐东朝西,殿堂为木石结构,有大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藏经楼等7重建筑,近年来全部修复一新,重现巍峨雄姿。 两侧有厢房、僧舍300余间,长廊相连,有天井、海观42口,玲珑古雅。
周围有白莲池、后缘池、花园等园林景观占缀,使整个寺院环境清幽,好似人间仙境。 大雄宝殿是双桂堂最宏伟的建筑,为三层宫殿式建筑,底楼有石雕狮、象,中层高悬名人题刻,三楼有龙凤浮雕,屋脊正中是雕花宝顶,连脊通高16米,直插云霄。
大殿扩建于光绪年间,每日出工万人,历五年建成。支撑大殿的52根石柱,柱长3丈,直径3尺,每根重达2万余斤,全凭人力从百里之外运来,可见其艰难。
这座大殿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双桂堂历经沧桑,仍保存文物237件,其中有名人字画61件,佛像110尊,其他佛教文物66件。
“文化大革命”中,当地宗教工作干部和寺庙僧人用木板将佛像、文物加封,外贴毛主席语录,巧妙保护了寺内佛像、文物。现寺内制作了文物柜,陈列和保护文物。
寺内珍贵的文物有:清雍正皇帝御赐的《藏经》1部,天聋、地哑、铜锣、铜鼓4种,圣旨石刻1块。另有十一世纪用梵文写的《贝叶经》106页,其它佛经7000多册。
1990年5月2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双桂堂举行了玉佛开光典礼。这尊玉佛为缅甸白玉雕琢而成,重1。
3吨,高1。6吨,精美优雅。
释妙谈法师主持了开光仪式,数千名信徒参加了玉佛开光法会。 双桂堂在僧人的精心管理和维修下,殿堂雄伟,佛像庄严,环境整洁。
人称:庙外清溪环绕,四季鹤鸟飞鸣,八月桂花飘香,游人络绎人绝。
8.请问一些有关重庆梁平双桂堂《贝叶经》的事情
双桂堂内文物珍品、石刻字画众多,泥塑、铜铸佛像数百尊,情态栩栩如生,曾珍藏有十一、十二世纪印度梵文写本《贝叶经》106页1990年,贝叶经被盗,随后,生长了300多年的一株金桂花树一夜间凋谢枯死。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
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象三个方面。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
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
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贝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
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
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贝叶文化的成文经本,主要有叶质形和纸质形两种样式。叶质形一类是真正的贝叶经,傣语称“坦兰”。
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簪子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片上,其规格有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种,傣语分别称“兰戏”、“兰哈”、“兰贺”、“兰别”。以前三种规格的贝叶经本最为普遍。
纸质形一类是指绵纸经书,傣语称为“薄嘎腊沙”。它是用野蕨杆削成的蕨笔蘸墨写在绵纸本上而成。
其规格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式两种,其中以宽面页式最为普遍。以上两种形式的经书,贝叶经的数量最为浩大,其次才是纸质形的经书。
以上两类经书,由于数量众多,内容、涵义博大精深,因而才被誉为“别闷戏版康”(八万四千部),并在傣族史册上流芳千古。贝叶经的制作,需要经过三道工序:一、取贝叶。
从贝叶树上砍下页片,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
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收起来让它通一段时间的风后,再订成匣。二、制匣。
制作贝叶经匣有专用的两片木匣为标准。木匣长约一市尺半,宽约四寸,距木匣两端约半市尺处各钻一个小孔,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绳,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
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三、刻写。
最初是用小尖刀沿着打好的墨线把傣文刻写在贝叶上。后来觉得用刀刻写又慢又费力,才改用铁簪子刻写。
刻写好以后,用植物果油掺锅底的黑烟,涂于刻好字的贝叶上,再用湿布擦拭一道,贝叶上的字迹就清晰显现。刻写好的经书装订成册后,在四周边沿涂上一层金粉或红、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
贝叶经本做工精细,规格统一,由于经本四边都涂上一层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因它是用铁簪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
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9.描写普陀山莲花池的诗句
康有为用“观音过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的诗句赞颂普陀山之胜景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编辑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编辑本段十二景观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
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