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
徽州——历史地名,简称“徽”,古称歙州。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有关徽州的诗词摘选如下:《赠总上人兼简无求居士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刘子翚多谢徽州吴使君,新诗问劳意何勤。无求已得心空乐,更作无心出岫云。
《江东报英烈拟封二字侯喜成三绝》年代: 宋 作者: 钱时焕章飞报下徽州,英烈将褒二字侯。千古沉沉黄壤骨,一朝提上碧云头。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匡去王加赣}瓮酒》年代: 宋 作者: 张栻人间炎热不可耐,君家瓮头春未央。想当醉倒卧永日,梦绕清淮归故乡。
后生那得识此酒,从君乞方还肯否。徽州作赋为欷歔,荆州诗来端起予。
《张提学寄先师文正公新集至代简为答》年代: 明 作者: 邵宝遗书新刻自徽州,千里缄来百拜收。自信叔孙知不朽,未应巢父得长留。
秘藏不作山中计,重购还供海外求。青眼独看张侍御,瓣香今有古风流。
《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年代: 明 作者: 汤显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简介: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古徽州钟灵毓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2.徽派版画的艺术特色
徽派版画的艺术特色体现在:
一、秀丽、妩媚的情调,工整、精致的画风。“线条粗壮,构图简略”是明万历以前所有版车的基本风格,如果说北方版画同南方版画有什么区别,那也只是说“粗壮”与“简略”的程度稍有不同而已。徽派版画一扫粗壮雄健之风,形成工整、精致的画风。构图上格调新颖,式样翻新,丰富多彩。线条上,纤细如丝,秀劲流畅,形象副真活脱,版面清雅简洁,刀法细致入微,具有文人儒雅之气。所刊年画、画报、画谱、笺谱以及戏曲、小说插图,在技巧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构图之完美,形象之准确,线条之纤丽,为同时代其他流派所不及。
二、远离喧嚣的尘市,追求恬静和安乐的意境。版画的绘刻、印分别由画家、刻工、印工独立操作完成,其中靠出版商在中间加以协调。作为具有很高文化层次的徽州出版商,他们不仅仅是协调人,还直接参与创作。自然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也会渗透到版画艺术风格中去,尤其是那些反映当时市民生活和市民思想情感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读物,因为商人本身就属于市民阶层。商人在激烈的商战和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感到疲倦和劳累,想要脱离喧嚣的尘市,追求恬静和安乐。徽派版画中体现出来的雅致细巧、恬静安乐,正是这种意境。
三、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形式在版画上的运用。由于文人画家参于版画创作,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形式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始出现同国画合流的倾向,这是徽派版画给中国传统版画艺术带来的革新,也是徽派版画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国画笔法讲究钩、勒、皴、擦、点,其中又以皴法最为讲究,有披麻皴、大斧劈、牛毛皴等十余种之多。所谓笔法实际上就是线条,万历以前的版画之所以显得粗壮而无生气,缺少得就是国画线条那多种多样皴法。赋彩印刷也是国画设色带来的启示。诗文、书法、印章和图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而徽派版画很多作品也是诗、书、印、画结合在一起的。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开始刊刻的《程氏墨苑》诗、书、印还在图外。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黄端甫雕刻的《青楼韵语》很多插图,诗文已溶入画中。到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黄松如、黄正如刻,吴逸绘图的《古歙山川图》,纯粹是以国画的构图来绘作版画,诗文、书法、印章均已成为整幅画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关于新徽派版画的定义、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作品
定义: 新徽派版画的艺术家们注重体验生活,创作中强调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反映时代精神。
他们以精到刀法展示绘画意境,艺术语言准确且又新颖,气魄雄健,色彩丰富 历史背景: 新徽派版画特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以赖少其为代表人物的安徽省版画艺术创作活动和成就。新徽派二十余年间精品迭出,以其开拓性的成就奠定了在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由来已久。
安徽省旧时称徽州,徽州版画同样历史悠久。明末,休宁人胡正言,创“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在近代趋于衰落。 代表作和人物:赖少其,广东人,既是位革命艺术工作者,更是现当代著名的艺术大师。
1959年,赖少其调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工作后,时值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要布置具有安徽特色的艺术作品。赖集中了师松龄、陶天月、郑震等版画家成立创作组积极体验生活,精心进行创作,套色版画《淮北变江南》、《黄山后海》、《旭日东升》、《黄山宾馆》、《沸腾的马钢》等大型作品面世即受瞩目。
新徽派版画创始人、代表人物之一师松龄,师老先生一生善画黄山松,其艺术成就和高尚的品格也像是挺立在美术界一棵令人景仰的“黄山松”。
4.《版画的历史》
述说版画的历史
版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其发展来看,被称为中国版画的雏形是汉画像石砖。它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但由於它以石砖为地,以刀代笔,显见版画的某些属性,后人以纸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画”。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版画也迅速壮大起来了。现存最早的版画是咸通九年(西元 868 年)介为二亲祈佛保佑所镌刻的《金刚般若经》卷首的扉页画《祗树园孤独图》(即有些书上提到的《说法图》,因图为佛在说法)。唐代的版画主要见於佛经宣传中,两宋时期,木刻版画的插图则大量出现在当时出版的经济、史略、文学书籍中。
明前期的版画秉承宋元遗风,线条粗犷,自然奔放,不拘细节,此时期的画工与刻工通常为一人兼任。如戏曲插图早期本子《娇红记》刻於宣德乙卯(即西元 1435 年)图为半页式,风格古拙,继承了宋画遗风,构图饱满。
明代中叶,着名画家投入创稿,造纸制墨,刻印书籍也有所发展,名画家与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画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在质量与艺术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术也在此时迅速发展,各地出现大批朱墨两色或多色印通俗读物和戏曲小说的插图。
明后期,中国版画步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版画以地域划分出现了许多流派,如金陵版画、徽州版画、吴兴版画、武林版画、建安版画等,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了。仅就《西厢记》的插图本来说就出现了数种版本。
明末清初,版画云集。由於此时涌现出的名画家与名刻工的通力合作,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版画。郑振铎在《版画史》序例中说:“故于陈(老莲)、萧(尺木)纵笔挥写,深浅浓淡,刚欲壁立千寻,柔如新毫触纸之处,胥能达诣传神,大似墨本,不类刻木”。由此可见,画与刻的相得益彰了。明崇祯十一年(西元 1638 年),陈洪绶的刻本《楚辞九歌》,与清顺治二年( 1645 )萧云从所绘的刻本《离骚图》都是以着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主题的版画。这两套作品都是我国插图版画的精品,在我国版画史上地位颇高,反映了明末清初我国版画的繁荣。
清朝后期,版画艺术渐见衰落。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了。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把木刻版画从国外介绍进来并加以提倡,我国的版画艺术才得以进一步发展。解放以后,版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手法上千变万化,优秀的版画家层出不穷,创作风格各异,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
5.明代徽州版画有什么特色
当时的版画可以分为三大门派,即新安派、建安派、金陵派。
其中徽州的新安派以其刻画婉约,技压群芳。徽州虬村黄氏刻画为世代相传。
生于1586年的黄一木, 20岁时就刻有《列仙全传》,显示出极为精湛的工艺。文人画家对版画的创作,大大提高了版画的社会地位。
画艺之精熟,构图之饱满,刀法之精密,风格之遒劲,画家与木刻师的精密配合,使版画艺术达到颠峰。万历年间的徽州黄兴祖与画家钱贡合作的《环翠堂园景图》刻绘有共300余人,人物形 像栩栩如生,线条刻画细如游丝。
画面精丽,虚实结合,融山水与界画技法于一体, 是明朝晚期徽州版画的杰作。 徽州版画在版画艺术领域里,显示出极高的成就。
丁云鹏、郑重等名画家与徽州黄氏家族合作,绘制了《琵琶记》、《北西厢记》等插图,以及《方氏墨谱》、《程 氏墨苑》、《李孝美墨谱》、《墨海》等,绘制传神,雕刻精细,各有千秋。其中《程 氏墨苑》中还摹刻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4幅基督教西洋版画,显示了版画 中西艺术交流的迹象。
其他如汪樵云绘的《篮桥玉杵记》、黄伯符刻的《大雅堂杂剧》 及《四声猿》插图,黄兆圣绘图本《状元图考》和《闺范》等,都代表了徽州版画的杰出成就。崇祯年间由宫廷编刻的5卷本《瑞世良英》,也是明朝版画的杰出作品。
该书收录一些忠孝贞廉事迹,配以插图,共三百幅,举凡郊野山川、庭院堂室、家具什物、舟车轿马、战争扬面、劳动场景等,展现了明朝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6.徽派版画的艺术特色
徽派版画的艺术特色体现在: 一、秀丽、妩媚的情调,工整、精致的画风。
“线条粗壮,构图简略”是明万历以前所有版车的基本风格,如果说北方版画同南方版画有什么区别,那也只是说“粗壮”与“简略”的程度稍有不同而已。徽派版画一扫粗壮雄健之风,形成工整、精致的画风。
构图上格调新颖,式样翻新,丰富多彩。线条上,纤细如丝,秀劲流畅,形象副真活脱,版面清雅简洁,刀法细致入微,具有文人儒雅之气。
所刊年画、画报、画谱、笺谱以及戏曲、小说插图,在技巧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构图之完美,形象之准确,线条之纤丽,为同时代其他流派所不及。 二、远离喧嚣的尘市,追求恬静和安乐的意境。
版画的绘刻、印分别由画家、刻工、印工独立操作完成,其中靠出版商在中间加以协调。作为具有很高文化层次的徽州出版商,他们不仅仅是协调人,还直接参与创作。
自然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也会渗透到版画艺术风格中去,尤其是那些反映当时市民生活和市民思想情感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读物,因为商人本身就属于市民阶层。商人在激烈的商战和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感到疲倦和劳累,想要脱离喧嚣的尘市,追求恬静和安乐。
徽派版画中体现出来的雅致细巧、恬静安乐,正是这种意境。 三、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形式在版画上的运用。
由于文人画家参于版画创作,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形式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始出现同国画合流的倾向,这是徽派版画给中国传统版画艺术带来的革新,也是徽派版画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国画笔法讲究钩、勒、皴、擦、点,其中又以皴法最为讲究,有披麻皴、大斧劈、牛毛皴等十余种之多。
所谓笔法实际上就是线条,万历以前的版画之所以显得粗壮而无生气,缺少得就是国画线条那多种多样皴法。赋彩印刷也是国画设色带来的启示。
诗文、书法、印章和图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而徽派版画很多作品也是诗、书、印、画结合在一起的。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开始刊刻的《程氏墨苑》诗、书、印还在图外。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黄端甫雕刻的《青楼韵语》很多插图,诗文已溶入画中。
到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黄松如、黄正如刻,吴逸绘图的《古歙山川图》,纯粹是以国画的构图来绘作版画,诗文、书法、印章均已成为整幅画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7.中国版画的版画历史
明清两朝是中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8.徽派版画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
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雪庄等,都曾为版刻绘画。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深谙绘画意境,刀法技高一筹。
明代,歙县虬村黄姓刻工人才辈出。从明正统至清道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
明末,休宁人胡正言,创“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
明万历年间徽州版画最盛,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逐渐形成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
徽州刻工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地钻研刻印技术,把中国水印版画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中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明天启七年,徽派版画家胡曰从与刻工、印工合作,采用餖版套色印刷了《十竹斋画谱》,把竹梅兰石等画印出了色彩和浓淡干湿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
崇祯十七年,采用餖版加拱花的技术,把白云、流水等画的线条凸现出来,使彩色画面增加了立体感。由于文人画家参于版画创作,国画理论、技法及表现形式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始出现同国画合流的倾向,这是徽派版画给中国传统版画艺术带来的革新,也是徽派版画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徽派版画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餖版与拱花印刷术,对国内外版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9.徽州文化的魅力说起徽州,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徽商
小题1:D
小题2: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每一点1分)
小题3:、全文分两个部分论述“徽州文化”:首先,第一到第四段从“徽州文化形成的独特背景”上谈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其次,第五到第六段分别从新安理学、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医学、徽州建筑、徽州“三雕”、徽州戏曲和徽州刻书等八方面论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晰,结构十分严谨。(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有两点,即文本第2、3段的第1句,第4段的第1句是两点的综合。A、B、C三项,A是第1点,B是第2点,C是两点的综合,只有D不是背景。
点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解题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此外,题干中除了一些显性的信息外,还有一些隐性信息,只有挖掘题干中的隐性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锁定答题区间,文本第三段“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等等。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明确了徽州文化的精神: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小题3:
试题分析:需要对每段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将相关段落进行归纳:第一段:总说徽州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第二段:文化融合作用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形成;第三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为徽州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第四段:总述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因此,1、2、3、4段:徽州文化形成的独特背景”上谈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第五段:从新安理学角度来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第六段:从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医学、徽州建筑、徽州“三雕”、徽州戏曲和徽州刻书等角度来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因此,5、6段:从不同角度说明徽州文化博大精深。
点评: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