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做人的道理古诗
古诗哲理赏析
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2.关于做人的古诗句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3.有关做人的古诗名句
许多孩子都凭借他们自己的理解,从古诗文中悟出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六年级的孙雪说:“在众多的古诗文名句中,我很喜欢《卖油翁》中‘我亦无
他,惟手熟尔’这一句,因为它能时刻鼓励和鞭策我要反复练习,这样才能熟能
生巧,学有所成。”李艺晨在读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之后,心有所感
他说:“这首诗提醒我,每件事情都要从今天做起,不要推到明天,劝我们珍
惜时间,好好学习,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背古诗让我知道了好多做人的原则。”
4.关于做人的道理古诗
古诗哲理赏析 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
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5.做人的古诗名句
1、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2、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4、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百
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有关做人的古诗名句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诗词名句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6.关于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汉武帝刘彻《秋风辞》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做人道理的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