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作
我找到三首,是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所作.2113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荆门倒屈宋,梁范倾邹枚。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意君思5261见君。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4102群。”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
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
赠微所费广,斗水1653浇长鲸。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
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
《游谢氏山亭》版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
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
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
谢公池圹上,春草飒已生。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
醉罢弄归月,权遥欣稚子迎。
2.杜甫的有关安史之乱的诗句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最后一年写的.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3.李白的诗歌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里他的作品分
年少有为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游山玩水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李白在荆门写下《渡荆门送别》。他来到洞庭湖,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李白《蜀道难》,《乌栖曲》,《行路难》。都是积极向上的作品。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应邀入幕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入幕后,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李白病重,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但笔下语气已经没有当年的那种积极入仕的情感已经当然无存,诗人开始寄情于山水。
不同的人的分法不同,以上只是其中一种,列举的作品也只是代表,望借鉴
4.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
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二月,肃宗派 弟弟永王以搞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抓进监狱,第二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
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放不觉 ,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还。
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他的作品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5.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主要作为
答: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李白入幕后,犯下人生之中最大的错误。他认为天下乱局已定,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
因此力劝永王直取金陵,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自比谢安,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父、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757)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基本没有什么作为,不似杜甫那样在安史之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李白后期基本就是郁郁而终。
6.李白在安史之乱之后做诗了么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七、病逝途中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
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一个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
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其子名:伯禽,小名“颇黎”?;女名:平阳?,小名“明月奴”。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 第二个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 第三个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
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 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
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 第四个妻子,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
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
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
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7.那些关于安史之乱的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在安史之乱写了很多诗.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8.写人民贫苦的李白诗句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李白写的著名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里面的第二首“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当年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在中原,前汉烈宗刘聪的相国刘曜,率军攻陷晋都洛阳,中原民众相继南迁避难的困苦。 在李白看来,安史之乱与历史上的永嘉事件极其相似,且刘聪是匈奴,安禄山是胡人。李白将“安史之乱”比起“永嘉南奔”来说,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永嘉之乱最后是亡了国的,所以唐朝当时所处的形势,只用“似永嘉”三字。 由此得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被方长期的战乱。
9.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主要作为
答: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李白入幕后,犯下人生之中最大的错误。他认为天下乱局已定,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
因此力劝永王直取金陵,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自比谢安,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父、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757)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基本没有什么作为,不似杜甫那样在安史之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李白后期基本就是郁郁而终。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李白写的关于安史之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