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登鹳雀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2.形容“逍遥”的诗句有哪些
1.明·于谦《过菊江亭》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2.宋·晏几道《鹧鸪天·手捻香笺忆小莲》
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3.唐·白居易《逍遥咏》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4.唐·汪遵《渔父》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5.唐·韦应物《春游南亭》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唐·宋之问《登逍遥楼》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3.《登鹳雀楼》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编辑本段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1] 【年代】盛唐 【作者】王之涣[2]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 [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歌鉴赏 《登鹳雀楼》王之涣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更上一层楼。
4.描写逍遥的诗句
描写“逍遥”的诗句有:
清平乐(王安石)
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西江月(王哲)
莹彻即分内外。占得逍遥自在。
探春令(王哲)
逍遥自在堪经过,有玉童相贺。
拨棹子(黄庭坚)
横一琴,甚处不逍遥自在。
恣逍遥(姬翼)
周沙界、响无遮障。逍遥自在,优游偃仰。人间事、任他劳攘。
月上海棠 呜鹤余音卷二(刘铁冠)
全真办下无空过,布袍麻*腋袋挂。剪发*头,逍遥自在行踏。
踏云行(马钰)
姓名已录华胥国。逍遥自在看长安,金花
恣逍遥 赠韩守玄(马钰)
恣意逍遥,逍遥恣意。逍遥自在无萦系。行坐逍遥,逍遥似醉。逍遥到处,似云似水。悟彻逍遥,逍遥养气。逍遥里面修仙计。这个逍遥,逍遥无比。逍遥去蓬岛,十洲有位。
望蓬莱(马钰)
钓出凡笼修不二,逍遥自在处玄机。有分看瑶。
参考资料
汉语频道:/shi/search_all_%E9%80%8D%E9%81%A5%E8%87%AA%E5%9C%A8/
5.关于“逍遥”的诗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6.有没有带“逍遥两字的诗句,一句就好
逍遥咏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登逍遥楼
朝代:唐代
作者:宋之问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逍遥乐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春意渐归芳草。故国佳人,千里信沈音杳。雨润烟光,晚景澄明,极目危栏斜照。梦当年少。对樽前、上客邹枚,小鬟燕赵。共舞雪歌尘,醉里谈笑。
花色枝枝争好。鬓丝年年渐老。如今遇风景,空瘦损、向谁道。东君幸赐与,天幕翠遮红绕。休休,醉乡岐路,华胥蓬岛。
登蒲州逍遥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隆基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过菊江亭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7.关于鹳雀楼的诗句
《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张帆·《登鹳雀楼怀王之涣》(新韵)
公来吟白日,我去踏红尘.
鹳雀飞千古,中条立百寻.
悠悠天际水,攘攘世间人.
隔代登临后,焉能不忆君?
张帆·题鹳雀楼
日照黄河岸,云蒸鹳雀楼.
千秋名士去,万古一诗留.
杨柳生春意,风烟带客愁.
惶然寒梦觉,不似少年游.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登上逍遥楼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