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里,体现了“兴观群怨”的诗句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对国家,对百姓生活疾苦的了解,深深的刺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让读者也作者产生共鸣,共同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先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蒹葭》中的世界有一种淡淡的悲凉,对自己的追求似乎永远不能成为现实,这是一种苦恼与无奈,对追求的反复认识之后,也就有了一种批评自我或者是他人反观的效果,这也是修身的体现,也是“怨”的批评之意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牧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为我们描述的世界无疑是悲惨的百姓生活,这就涉及了“兴观群怨”说中的观风俗,认识世界的作用,进而有了“兴”也就是修身教育的作用,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有了“群”,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的做用,更是“怨”既是对当权者、对统治者的批评怨刺。
2.《诗》的兴观群怨功用怎么理解好
孔子诗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兴观群怨”说系统的阐释了《诗》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对现实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文学的教化作用。
本文将试从“兴观群怨”切入,来探讨孔子诗学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诗》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赋诗言志”是当时的一种时尚,甚至也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尤其对于当时的政界而言,如果不读《诗》不懂《诗》,那么就“无以言”。
那么具体而言,《诗》的兴观群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兴观群怨”说,见于《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系统的表达了孔子对《诗》的作用以及其文学价值的认识。
3.什么是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论语 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读解】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孔子 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
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毛诗序》那一段著名的更为热情洋溢的颂词: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总括来说,“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但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鲜明的阶级局限性。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从司马迁到王夫之,历代许多理论家都承扬这一思想,都给予高度评价。王夫之曾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
认为孔子这一观点把诗的所有内容都说全了,这种评阅虽为过分,但确实指出了“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编辑本段术语诠释 诗经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兴”、“观”、“群”、“怨”这四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而且将“兴”置于首位,充分注意到了艺术的感发作用。
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以外,诗还可以事父、事君,并且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孔子以前,人们已经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不全面。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括,对诗的作用作了较有系统的理论的表述,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
(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兴 《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这是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观 《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
这是说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 群 《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这是说诗能够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 《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这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编辑本段术语评解 儒家的创立宗派者是孔子,他对于诗,不似春秋士大夫般的只是“断章取义”,他有一种新的见解。《论语·阳货》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事父”、“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自然全以功用的观点立论;“兴”“观”“群”“怨”虽然也可以说是就读者所得到的功用而言,而亦实在是论到诗的本身了。并且他对于诗的本身的观点,是有抒写性情的倾向了。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孔子首先注意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 兴 郑玄 所谓“兴”,就是“引譬连类”(孔安国说),并可用以“感发志意”(朱熹说);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说),旁人可以从中“考见得失”(朱熹说);所谓“群”,就是“群居相切磋”(孔安国说);所谓“怨”,就是“怨刺上政”(孔安国说)。
孔子把诗歌作为从政和教育的工具,通过对作品的钻研,考察诗歌的政治作用,看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但他随后有把文学的作用归结到了“事父、事君”上去,则又表现出了利用文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用心。(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兴观群怨的术语诠释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兴”、“观”、“群”、“怨”这四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而且将“兴”置于首位,充分注意到了艺术的感发作用。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以外,诗还可以事父、事君,并且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人们已经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不全面。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括,对诗的作用作了较有系统的理论的表述,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这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