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包青天的诗句
游濂泉宋·赵必象星岩高哉不知其几千丈兮,下有儒宫上接青云梯。
绿凹凿破冰泉冽,泉以濂名宗濂溪。濂翁去今凡几载,一脉流通无窒碍。
光风霁月此山中,景物因人成胜概。亭翼翼,水泠泠,一清不著点子尘。
眼前色色俱呈露,何必解兰缚尘缨。君不见孤山六一泉,砚州包公井。
君子之泽深且长,清风千古霜{凛示换禾}{凛示换禾}。我欲采薇隐此山,只恐林惭涧恧锁松关。
我欲祠下笔一词,又恐寒泉痛洗凝之诗。解襟坐石濯清泠,一亩寒冰和露饮。
雪我酒肠霜诗脾,此身疑在神仙境。倩君为问玉皇借玉鞭,鞭起睡龙骑上天。
持此一瓢濂翁泉,一雨炎荒洗蛮烟。北宋皇帝送给包拯六十大寿贺礼时太监附诗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
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上上面这首诗包拯拒绝皇帝贺礼诗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皇帝送礼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
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
2.描写包拯的诗词
题包公遗像
宋·无名氏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翻译:龙图包拯,他是怎么样的一生呢?他光明磊落,冰清玉洁,心里只装着国家和社稷。报效国家,尽了自己的忠心,做官时从来没有向任何邪恶势力屈服。光耀的清官名声,与世共存,永远也不会消失。
赞颂题名碑
元·王恽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翻译:
拂去残缺题名碑上的灰尘,感受包拯的道德风范。千古不朽的包拯、范仲淹受到纪念,留下许多题咏。受惊的小鸟在庭院里的柏树周围绕来绕去,可是一想起包拯的威严,也不敢在树上停留了。
浪淘沙
宋·刘克庄
早岁类寒蛩。晚节遭逢。曾开黄卷侍重瞳。归去青藜光照窗,阶药翻红。
出昼颇匆匆。主眷犹浓。除官全似紫阳翁。换个新衔头面改,又似包公。
游濂泉
宋·赵必象
星岩高哉不知其几千丈兮,下有儒宫上接青云梯。
绿凹凿破冰泉冽,泉以濂名宗濂溪。
濂翁去今凡几载,一脉流通无窒碍。
光风霁月此山中,景物因人成胜概。
亭翼翼,水泠泠,一清不著点子尘。
眼前色色俱呈露,何必解兰缚尘缨。
君不见孤山六一泉,砚州包公井。
君子之泽深且长,清风千古霜{凛示换禾}{凛示换禾}。
我欲采薇隐此山,只恐林惭涧恧锁松关。
我欲祠下笔一词,又恐寒泉痛洗凝之诗。
解襟坐石濯清泠,一亩寒冰和露饮。
雪我酒肠霜诗脾,此身疑在神仙境。
倩君为问玉皇借玉鞭,鞭起睡龙骑上天。
持此一瓢濂翁泉,一雨炎荒洗蛮烟。
北宋皇帝送给包拯六十大寿贺礼时太监附诗
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上上面这首诗
包拯拒绝皇帝贺礼诗
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皇帝送礼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
3.关于包拯的一首诗
神州自古重廉洁,廉政攸关千秋业。为官清廉的楷模当推包公。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
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