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体现中国人过年时放鞭炮的传统习俗的诗句有( ),(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白居易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除夜》曹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文天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元日 玉楼春》毛滂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拜年》文征明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凤城新年辞》查慎行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有怀》杜审言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高适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来鹄 就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
2.关于春节的古诗
关于春节的古诗,现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首推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写得热闹生动,有新年的欢乐气息,也有清新的涵义,因此在民间广为传颂,历经数代而难被人遗忘。王安石这首诗中,出现三个和春节有关的具体意象:爆竹、屠苏和桃符,这是中国人过年的习俗。爆竹,是发明了火药的中国人的一个创造,过年放爆竹的习俗,千百年来延续至今,是中国人除旧迎新的特殊方式。
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时,中国大地上四面八方响起的鞭炮,也许是地球上最热闹的声音。春节早晨起来,地上到处可见鞭炮的残屑。记得很多年前,我曾为《文汇报》的春节画刊题诗,其中有幅版画,画面无人,只有农家院门,门上贴着红春联,门前一地鞭炮的碎屑。我的诗句写些什么已经淡忘,但那画面还清晰地记得,这画面的涵义,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是过春节。这幅画的情景,其实可以用古人的诗句来描绘:“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这是唐代诗人来鹄的诗句。元代大书画家赵子昂也有一首七绝写春节放爆竹,写得比王安石热闹得多:“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关于爆竹,范成大的《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如果用来描绘现代人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也无不可:
食残豆粥扫尘罢,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疠。
范成大诗中的爆竹,是将竹竿在火中烤热后击地爆炸,发出“雷霆吼”,这是真正的爆竹。用纸和火药制鞭炮,大概是后来的事情了。
王安石《元日》诗中写到的“屠苏”,一说是指酒。屠苏酒,据说是用一种叫屠苏的草浸泡的酒,只是现在无人知晓屠苏草为何物,有人认为这就是江南一带的茅草。也有另一种说法,屠苏,是一座草庵名,有人在庵中浸泡成药酒,能健身强骨,此酒便被称为屠苏酒。古时风俗,正月初一全家老小要聚在一起喝屠苏酒,先幼后长,轮流敬酒,最老的长辈总是最后喝。苏子由晚年诗中曾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描写的就是这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是桃符。桃符,是画着神像、写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也就是门神。正月初一清晨,将桃符挂在门上迎新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到后来,其实是用写在红纸上的春联替代了古时的桃符。王安石这句诗,近代很多人有想象力丰富的解读,说这是指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表现了诗人鼓吹改革的新进思想。这样的解读,联系王安石的身世经历,不算牵强,不过,我还是在这首诗中更多感受到迎接新春的欢悦。
陆游的七绝《除夜雪》,写的也是除夕夜守岁迎春节: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诗中所涉,正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屠苏和桃符。窗外大雪纷飞,诗人独自在屋里喝酒写春联,迎接新年来临。这首诗,虽没有《元日》的欢庆气氛,却是过年时一个寂寞文人形象的生动写照。
赵丽宏
3.放鞭炮的古诗内容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除夜》文天祥 扩展资料: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 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 午夜交正子时, 新年钟声敲响,整个 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 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4.描绘了我国古代人民春节贴春联的习俗的诗句是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5.古人关于描写春节的诗
关于描写春节的诗词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分析】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元日》七绝是一首欢庆春节的诗。此诗通过对春节到来时一些美好景物的描写,呈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喜气洋洋、万户更新的迎春图,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千古绝唱。
回答者:cylls1988 - 大魔法师 九级 1-22 23:02
--------------------------------------------------------------------------------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回答者:112358晴MM - 魔法学徒 一级 1-23 10:29
--------------------------------------------------------------------------------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以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何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蔼,民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岁月悠悠莫教真, 出新创意自推陈;
休云冬夜寒风劲, 一唱雄鸡又是春。
>
彩凤鸣春开玉宇
金猴献瑞焕新天
>
赤日出重霄,元春开美景;
东风回百里,雨水品香茶。
还有>
一下子记不太的了
以上皆市本人积累之诗,希望对你有用
6.除夕夜家家点燃烟火放鞭炮此时我们会吟诵到什么样的诗句是不是爆竹
除夕夜家家点燃烟火放鞭炮,此时我们会吟诵到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原文: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中国古代关于春节放鞭炮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