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泮池的诗句
《苏学十题·泮池》
年代: 唐 作者: 朱长文
怪石铺幽麓,芳塘倚茂林。
冷光开玉镜,清景涤人心。
芹藻无伤性,龟鱼各就深。
泉源应不涸,何必傅岩霖。
《生日和洪山甫见赠韵》
年代: 宋 作者: 仇远
雪云无罅霁无期,勾引春光入泮池。
师道幸为文学掾,尧夫喜见太平时。
典衣沽酒从儿笑,闭户吟诗只子知。
甚欲相随强歌舞,却怜多病觉衰迟。
《送胡云峰炳文录广信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盖舆上下立乾坤,眼底无人可与论。
分数不难升地位,丝毫未易见天原。
因重文字穷羲画,速肖生徒半孔门。
斗食泮池何足凂,晦庵异姓要云孙。
《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
年代: 明 作者: 李东阳
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
沙边细荇时吐吞,水底行云递来往。
其间种类多莫辨,短者如针细如线。
三年养得鳞甲成,万里空嗟画图见。
一官蓟北复巴西,丹青不改鬓成丝。
遥怜天路飞腾地,长记春风长养时。
宦途萍水纷无迹,再见此图三叹息。
远行珍重寄双鱼,鱼中定有长相忆。
2.描写泮池的诗句
《苏学十题·泮池》年代: 唐 作者: 朱长文怪石铺幽麓,芳塘倚茂林。
冷光开玉镜,清景涤人心。芹藻无伤性,龟鱼各就深。
泉源应不涸,何必傅岩霖。《生日和洪山甫见赠韵》年代: 宋 作者: 仇远雪云无罅霁无期,勾引春光入泮池。
师道幸为文学掾,尧夫喜见太平时。典衣沽酒从儿笑,闭户吟诗只子知。
甚欲相随强歌舞,却怜多病觉衰迟。《送胡云峰炳文录广信二首》年代: 宋 作者: 方回盖舆上下立乾坤,眼底无人可与论。
分数不难升地位,丝毫未易见天原。因重文字穷羲画,速肖生徒半孔门。
斗食泮池何足凂,晦庵异姓要云孙。《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年代: 明 作者: 李东阳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
沙边细荇时吐吞,水底行云递来往。其间种类多莫辨,短者如针细如线。
三年养得鳞甲成,万里空嗟画图见。一官蓟北复巴西,丹青不改鬓成丝。
遥怜天路飞腾地,长记春风长养时。宦途萍水纷无迹,再见此图三叹息。
远行珍重寄双鱼,鱼中定有长相忆。
3.乌衣巷的诗句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诗意〉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
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乌衣巷因何得名? 夫子庙泮池南侧的乌衣巷,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条街巷,也是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故居所在地。在六朝时已是十分显赫,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乌衣巷》,更使它流传千古。
有关乌衣巷名称的由来,也因此被人关注。 有神话传说:金陵人王榭,航海途中遭风暴翻船,漂流至乌衣国,娶妻生子,后复回故里,但十分思念乌衣国亲人,因此将居所之巷取名为“乌衣巷”。
也有一种说法:因王导、谢安两家弟子裙履风流,都喜欢穿黑衣,所以后人将此巷称为“乌衣巷”。 其实,乌衣巷之名源于孙权定。
4.《乌衣巷》刘禹锡 的古诗和诗意、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诗意〉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
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乌衣巷因何得名? 夫子庙泮池南侧的乌衣巷,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条街巷,也是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故居所在地。在六朝时已是十分显赫,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乌衣巷》,更使它流传千古。
有关乌衣巷名称的由来,也因此被人关注。 有神话传说:金陵人王榭,航海途中遭风暴翻船,漂流至乌衣国,娶妻生子,后复回故里,但十分思念乌衣国亲人,因此将居所之巷取名为“乌衣巷”。
也有一种说法:因王导、谢安两家弟子裙履风流,都喜欢穿黑衣,所以后人将此巷称为“乌衣巷”。 其实,乌衣巷之名源于孙权定。
5.泮池的古代建筑
泮池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
“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
扩展资料:
泮池(学宫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
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
有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
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
泮池(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泮池):
南京最大的一个泮池在建康路夫子庙前。宋代建建康学府时建泮池,后毁于战火。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重建,该处称学宫,曾设县学、府学、国学。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在该处建庙,称文宣庙,后称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是世界孔庙中唯一一座以天然活水为泮池的孔庙。"天下文枢坊"前的水池即为泮池,以秦淮河为天然池水,向内凹进构成泮池。
泮池正对的红墙即为大照壁,长110米、高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泮池北有多块青石琢成的石栏,它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泮池(学宫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泮池(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泮池)
6.描写“秦淮河”的句子有哪些
1. 有雨,就有了秦淮河荡漾的绿。
翻新的油纸伞,做旧的旗袍,那些如花美眷,到底去了晚晴楼,还是桃叶渡?过往的君子,是在文德桥下马,还是在白鹭洲沽酒?2. 岁月被抽空一截,雨水就来填满一截,让光阴的波纹,不增不减。朱雀桥边,唐代的青苔连着野草花,对面众多的人里,一定有那个刘禹锡,翘首等待那些早就消失的燕子,就像我在乌衣巷口,等一场诗题里的艳遇。
3.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灯影轻薄洒、淡月映秦淮”。在我的记忆中,南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既不是总统府,也不是夫子庙,而是秦淮河。
秦淮八艳、乌衣巷、朱雀桥、王谢故居、秦淮酒家、画舫,都让我记忆犹新。4. 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写道:“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数次的萦绕在河月的梦里,久久回荡…… 5. 梦里几度,在秦淮河畔,这个上演了一幕幕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地方,我留恋徜徉。
泪光几许,追寻着桨声灯影,融合着秦淮烟雨,在我渐渐凝重的眼眸中放映出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往事。6. 十里秦淮,六朝金粉,这一条流淌了几千年的蔷薇色的河流,终于再现在我的面前。
虽然不愿意回来,不愿意揭起那道伤,但我还是一步一步地走进,走进心海翻腾的世界。重回这里,已看不见我走时的那一条路,代替的是这里一座座小楼和新街商铺。
7. 蓦然,我从水与光的谐舞中,意会到了已经作古千百年的英雄豪杰,他们建功立业的豪气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流失淡去,就在不远处,他们向后世的我们招手;意会到了美艳绝伦的歌妓佳丽,她们回眸一笑,就袅袅婷婷地依着水流飘向秦淮残梦的那一端,从此芳踪难觅……8. 脑海中早早就有了一条从前人的诗词歌赋中流来的秦淮河,只不过略显零碎罢了。刘禹锡那首著名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让我以为秦淮河是一条香艳的河,流淌着许多红尘弱女美丽的身影和软软的琴声,这也正应了成见中金陵那浓浓的脂粉气。
9. 泮池码头位于夫子庙前,笼罩在一片厚重的灯光和水雾之中。当我坐进有各色花灯装扮的画舫内时,南北两岸的巨灯彩照扑面而来,霎时有一种宛如梦中的感觉。
南岸的照壁上,两条金色的巨龙腾空飞舞,下面是由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河水奔流而下;北岸那恢宏的夫子庙、高大的江南贡院,在一排金黄色灯光的晕染下,显得庄严而肃穆。金黄自古为帝王之色,我立时感到帝王的威严,我想到自宋明以来这里曾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的墙壁上“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大字仍在熠熠生辉。
10. 我真的好希望秦淮河能如凤凰涅盘一般,轻身振翅,扶摇于新的辉煌之中。虽然心有遗憾,但倚靠玉栏,任目光随意漂浮在水波之上,心仍然被瑰丽的水色光影陶醉了。
这是怎样的景象呀!近的,远的,强的,弱的七彩光芒,纷纷堕入水中,把满河的水印染得姹紫嫣红,犹如水晶宫般璀璨,犹如彩虹般夺目,犹如万花筒般奇幻。船儿从远处缓缓驶来,荡起水波,刹那间,水和光一齐颤抖起来,然后,光影被打碎,满世界金光闪闪的,我就想,这是秦淮的星眼在闪烁,这是秦淮的梦境在变幻,这是秦淮的魂魄在舞蹈。
11. 可当我真正站在秦淮河畔时,才发现“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韵。碧绿的水面沉潜着历史的清流,静静地流淌着,河面画舫凌波,灯笼高挂,不是晚上,自然就看不到灯影,听不到桨声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当年秦淮河两畔宾朋满座的酒家,如今依然林立,只是和热闹非凡的夫子庙相比,这里却显得有点冷清了。
那些梦里的艳丽灯花,披着轻纱的曼妙女子,缠绵悱恻的吴侬软语,还有那锦瑟琵琶,都带着遥远而朦胧的颜色,只在古旧的书页里重复吟唱。梦里依稀,媚香楼里那个一袭白衣、清骨傲神的叫李香君的女子呢?还站在那洒满月光的楼里凭栏寻思。
12. 秦淮河的水越发变得深绿了,早已看不见河里的小鱼儿,只有那摇摇曳曳在河里的小船儿,伴着艳红的灯笼,慢慢悠悠地穿过一座又一座的桥,向着梦想,向着梦里的情缘划去。多年的伤感随着这楚楚的河风消散了,我的爱恋,我的秦淮,此时正在温柔地等待我,她依然繁华,依然千家万户,依然红红火火。
我仿佛还能看见昔日风华绝代的秦淮八艳,在灯火迷离的幻影中妩媚风情,袅袅多姿,温柔蜷娟,可有多少人会怜惜她们背后的痴情相守,年年肠断呢?红颜薄命,有情女子总遇负心之人。13. 朱自清那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又知道了秦淮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淌着桂舫兰棹、灯曳波漾的美景,尤其是在迷蒙的夜里。
14. 再后来,读了孔尚任的《桃花扇》和余怀的《板桥杂记》,方知道秦淮河还是一条厚重的河,流淌着秦淮八艳美丽动人的故事,以及自六朝而明清悠长的历史文化。从美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