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诗句特点介绍

1.关于对联的四大特点介绍

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

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

分类如下: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

“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

对仗也是极工的。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

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

2.关于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

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常见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

1925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

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广东新会县杜源叱石山写景的对联,其一: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

是二三句式,即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其二: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是二三、二二、二四句式,即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词类相当,是指要使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语气词对语气词,迭词对迭词。

如北京碧波寺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一庭”对“十亩”是数量词,“芳草”对“藤花”是偏正式名词,“围”对“落”是动词,“新绿”对“古香”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济南趵突泉联: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画阁”对“飞泉”是偏正式名词,“镜”对“云”是名词,“中”对“外”是方位名词,“看”对“听”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幻作”对“写成”是动词,“神仙”对“山水”是名词,“福地”对“清音”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咦,哪里放炮?哦,他们过年。” “咦”对“哦”是象声词,“哪里”对“他们”是代词,“放炮”对“过年”是动词。

结构相应,是指构成对联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应该相同,如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动宾结构等。如辛弃疾纪念祠联: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夕光冲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其中,“力挽河山”和“ 名垂宇宙”都是主谓结构,并且其中的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 浩气贯日月”和“ 夕光冲牛斗”也是主谓结构,并且谓语部分也是动宾结构;“ 空余英雄心一颗”和“剩有悲壮词千篇。”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又是补充式的结构。

又如山东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宵,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门辟九宵”和“阶崇百级”都是主谓结构,且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仰步三天胜迹”和“俯临千嶂奇观”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偏正结构,结构完全相同。

三、讲究平仄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

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

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又如向楚所撰四川眉山三苏祠联: “北宋文章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贵州黄果树瀑布观瀑亭悬一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可仄可平平”下联中标“可”字处者,表示不合平仄对应的规律,但是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可平可仄者是在一、三、五位置上,是允许的。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

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例如有一。

3.对联的特点

一、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

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

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

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

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

4.对联的特点有哪些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

当代联人 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

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

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

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

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 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

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

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

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 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 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

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

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

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

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 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

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

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

5.关于对联的特点

一、形式对称。

二、意思相对。有正对、反对和流水对.

正对比如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反对指意思相反,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是直接对下去,比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平仄相对。汉字有一、二、三、四声,分别为平、平、仄、仄。上联如果是平,下联就要是仄。

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它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6.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 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扩展资料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联

7.对联的特征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三、讲究平仄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

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

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

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

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关于对联的诗句特点介绍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对联的诗句特点介绍

诗句

写的关于苏轼的诗句

阅读(48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的关于苏轼的诗句,内容包括苏东坡经典诗词,苏东坡诗词全集,描写苏轼的诗句。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blucer2018苏轼经典诗词选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诗句

关于钟子期俞伯牙的诗句

阅读(47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钟子期俞伯牙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诗句,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古诗,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古诗。《伯牙》 作者:王安石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释义:千年流传的朱弦没

诗句

关于面食美味的诗句

阅读(47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面食美味的诗句,内容包括形容食物美味的诗句,关于美食的诗句,描写美食的诗句。1.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唐代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释义: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

诗句

关于风的诗句三年级

阅读(39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风的诗句三年级,内容包括比喻夏风的诗句三年级上册,什么诗关于风,小学三年级,关于风筝的古诗,小学三年级作业。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开始。《诗经·小雅·四月》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南朝

诗句

关于花草美景的词语或诗句

阅读(3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花草美景的词语或诗句,内容包括描写树木花草美景的词语,描写花草的词语大全,描写花草树木美丽的词语。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花团锦簇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绿肥红瘦 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 傲霜斗雪(菊梅) 五

诗句

关于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诗句

阅读(38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诗句,内容包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诗句,关于饱含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好句,关于饱含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好句。表现爱国热情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表现深刻道理 不识

诗句

杜牧关于昙花的诗句

阅读(58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杜牧关于昙花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昙花的诗句,有关描写昙花的诗句,有关昙花的古诗句。有关昙花的诗句:昙花一现可倾城 美人一顾可倾国不羡倾城与倾国 蓝天如梦雁飞过昙花一现抵为缘魂梦相依情难宣丝丝残泪凄凉意空留雁影飘蓝

诗句

关于历城的诗句

阅读(37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历城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济南的诗句(古代的)至少两句,求有关济南的诗句、有名的话最好多写几句,关于千佛山的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 济南最早的诗人,并不属于三千年前的入选《

诗句

关于沙僧诗句

阅读(106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沙僧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沙僧的古诗,关于沙僧的诗,西游记中描写沙僧的佳句。沙和尚∶ 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被唐

诗句

关于美好故事的诗句

阅读(41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美好故事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美好的诗句,寻回忆美好往事的古诗词,关于美好的诗句。惜我懵懂幸福家胡秉言惜我懵懂幸福家,天真烂漫身穿纱。父母恩爱细呵抄护,嘤嘤学语胭脂擦。孩提相聚唇舌战,跳方爬树过家家。初入塾间学人

诗句

苏轼关于百姓的诗句是

阅读(54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苏轼关于百姓的诗句是,内容包括说明苏轼关心百姓的诗词,苏轼表达他为百姓着想的诗词,苏轼描写民生疾苦的诗。黄牛庙 ①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②。 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硗确③,两角磨崖四蹄湿

诗句

小学五年级关于桥的诗句

阅读(38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五年级关于桥的诗句,内容包括赞美桥的诗歌(小学五年级语文书16课的桥),五年级《桥》的好词好句,五年级《桥》的好词好句。赞美亚洲de桥de诗歌有么有?快点啦~是诗歌哦~不是古诗~我要发表到班级网站上去喽~n渡船桥:南侧联:一

诗句

关于王昌龄满怀豪情的诗句

阅读(127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王昌龄满怀豪情的诗句,内容包括写王昌龄满腔豪情的诗句,王昌龄写的满腔豪情的诗句,王昌龄(,)的满怀豪情〔热爱祖国,名句〕。应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

诗句

关于夏天西湖荷花的诗句古诗词

阅读(197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夏天西湖荷花的诗句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夏天.荷花.西湖的古诗各三首,描写西湖夏天荷花的诗句,关于夏天.荷花.西湖的古诗各三首关于夏天.荷花.西湖的古诗要整首的,。小池荷叶雨声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午梦西湖泛

诗句

写的关于苏轼的诗句

阅读(48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的关于苏轼的诗句,内容包括苏东坡经典诗词,苏东坡诗词全集,描写苏轼的诗句。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blucer2018苏轼经典诗词选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诗句

关于钟子期俞伯牙的诗句

阅读(47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钟子期俞伯牙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诗句,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古诗,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古诗。《伯牙》 作者:王安石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释义:千年流传的朱弦没

诗句

关于面食美味的诗句

阅读(47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面食美味的诗句,内容包括形容食物美味的诗句,关于美食的诗句,描写美食的诗句。1.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唐代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释义: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

诗句

关于风的诗句三年级

阅读(39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风的诗句三年级,内容包括比喻夏风的诗句三年级上册,什么诗关于风,小学三年级,关于风筝的古诗,小学三年级作业。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开始。《诗经·小雅·四月》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南朝

诗句

关于花草美景的词语或诗句

阅读(3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花草美景的词语或诗句,内容包括描写树木花草美景的词语,描写花草的词语大全,描写花草树木美丽的词语。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花团锦簇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绿肥红瘦 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 傲霜斗雪(菊梅) 五

诗句

关于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诗句

阅读(38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诗句,内容包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诗句,关于饱含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好句,关于饱含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好句。表现爱国热情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表现深刻道理 不识

诗句

杜牧关于昙花的诗句

阅读(58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杜牧关于昙花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昙花的诗句,有关描写昙花的诗句,有关昙花的古诗句。有关昙花的诗句:昙花一现可倾城 美人一顾可倾国不羡倾城与倾国 蓝天如梦雁飞过昙花一现抵为缘魂梦相依情难宣丝丝残泪凄凉意空留雁影飘蓝

诗句

关于咏兰花的诗句

阅读(106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咏兰花的诗句,内容包括张羽的《咏兰花》的诗意,唐诗宋词名句咏兰花的,描写兰花的优美诗句大全。张羽的《咏兰花》的诗意是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没有人欣赏却自己散发着芳香,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