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都江堰南桥的文章
.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2.描写都江堰南桥的文章
.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
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
两端桥亭的。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
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
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
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
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3.寻有关都江堰南桥的一些传说
都江堰南桥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
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
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
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
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
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修缮历史 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
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
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都江堰南桥位于城南宝瓶口下跌内江咽喉,属于廊式古桥。
宋以前无考,始建无考。原名“凌云桥”,后改名“凌虚桥”。
清代易名“普济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南桥共5孔,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
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现存南桥是2009年改建完毕的,到现在为止已断断续续改建过多次。
桥头楼阁,飞檐刺空。现在看到的南桥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
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的都江堰市南桥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
昨日上午,都江堰市在离堆公园大门旁的南桥广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桥祈福仪式,庆祝灾后重建的这一重大喜事。 “这是我第四次见证南桥的重大改造和重建了,真是一次比一次好。”
都江堰的老市民、今年81岁的张伯夫老人为了庆祝南桥重建竣工,特意穿上一身庄重的中山服前来观礼。在完成重建的南桥上走上几个来回,张伯夫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
据张伯夫介绍,1933年军阀混战曾将南桥烧毁; 1958年特大水灾将南桥再次摧毁;1979年,南桥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点;去年,南桥在地震中严重受损,而这次重建,则让南桥成为了历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桥。 据南桥重建工程的监理工程师、都江堰古建筑专家仰大兴介绍,南桥的重建共耗资490万元,全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结构都被安装回原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建成本。
此外,原来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换成厚度达1.2厘米的钢管,用掉90多吨钢材,达到8度抗震,并在4个桥墩的上、下游方向新修建了8个喷水大龙头,加装了50盏彩色射灯及超过2000米的LED彩灯等。此外,都江堰市还投资550万元对南桥旁边的南街进行了改造。
震后重建 南桥竣工,成为都江堰震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那么,长达半年的“隐身”,南桥经历了什么? 地震后,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都江堰市建设局于地震后第三天,就组织成都市桥梁专家对15座城市市政桥梁进行应急评估,发现南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对桥身进行排危,搭设硬防护通道和封闭打围。 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设局对南桥的安全鉴定结果为桥廊上部评为IV类建筑,处于危险状态,建议实施拆除及重建。
经过省内桥梁、古建筑专家及相关部门三次研讨,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 实施该项工程建设的一位现场负责人史建辉说:“工程预算投资490万元,2008年10月进场施工,在150天内完成重建任务。”
史建辉介绍:在重建过程中,汇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时都有100多人在桥上工作,最多是几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需要审查,看是否真材实料。
其间,施工方还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厂的彩绘工,这些彩绘工,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是工艺美术师,擅长民俗彩绘。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风格特征、原工艺技术并采用钢木结构建造桥头,加固维修桥身,更换梁柱,并尽量利用原有构件,既保原味,又节约造价。
“施工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块构件,全过程人工操作,重建后的南桥保持了浓烈的古建筑韵味,其抗震设计烈度达到8度设防,增强。
4.都江堰南桥为什么叫南桥 它的历史传说 神话故事
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传说故事:
南桥的前身叫“嗡咝桥”。传说铜龙河上原来的桥是用棍棒搭起来的,十分简单,车马在桥上发出“嗡咝嗡咝”的响声,故而得名。
原来镇上有个叫郑大的挑水夫,常年到桥下挑水,见桥经洪水侵袭,歪歪斜斜,人们走在上面颤颤巍巍,非常危险,便起了修桥的念头。于是,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拼命积蓄了几千吊钱。在他病危时,托人邀来当地绅士,要求将他一生挑水积蓄下来的钱用来重建嗡咝桥。
扩展资料:
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
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
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都江堰南桥
5.都江堰南桥夜景作文
说起去都江堰,我心里是多么高兴啊!我一心想着都江堰和二王庙,高兴得我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当我睡觉的时候,做梦都想着都江堰。
早上七点钟一起床,我穿好衣服,很快地漱口洗脸,然后吃完牛奶和鸡蛋,一边准备去都江堰的用品,一边等我爸爸开车来接我跟我的婆婆、爷爷和妹妹。我等啊等啊,我等得有点不耐烦了,我打了两次电话,爸爸告诉我车子已经来了,叫我们赶快下楼。
我爸爸开着车,带着我们上路了。我们从金堂出发,经过广汉、彭州,然后到达了都江堰的花果山渡假村。平常我们看的花果山都有孙悟空,可这里没有,也没有水帘洞,但我觉得还是很好玩的,因为那里有我爸爸的很多同学。
后来,我跟我的婆婆、爷爷、妈妈和妹妹到了二王庙,我们买票从后门进了山门,我们一路上看到了美丽的花、绿绿的小草和天上的一只小老鹰,一些树已经很老了,有两百多年以上,我们还看到了古时候打仗的地方。我们又经过一片树林,来到了一座桥前。这座桥是用木头和很粗的绳子做成的,分为三个部分,大约有一米左右,桥的三个部分上面有象亭子一样的东西,上面有一个洞。桥的下面全是石头,很高,有些坑里面有水。我们走上去的时候,人不多,可是那桥还是摇摇晃晃的,我以为我们会掉下去,我妈妈告诉我,不要去摸绳子,只要走中间就可以啦。虽然我有些害怕,但我还是轻松地走过了这座桥。
过了桥,我看到一种很奇怪的车子,它的方向盘向前,可是座位是向后面的,方向盘很小,可以座8个人,是用来观山望景的。我们没有坐车,走路来到了鱼嘴,看到了有些人在搬石头玩,我在想那些人是怎么下去的?又怎么上来?那么重的石头怎么搬得起来呢?我一直没有想通。
后来,我们又来到一个茶馆,我和我妈妈、外公进去看了一下里面庙子的佛像,妈妈说这里是李冰大成殿,里面还有古时候留下来的文物,我看到好几根香,比我们平时用的长多了。
我们游完这些景点,已经下午3点多了,妈妈打电话叫我爸爸把车开过来,我们得回家啦。我今天玩得好开心,我希望爸爸再带我出去玩儿,爸爸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带你出去玩。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的话,那就墙壁上挂门帘——没门儿!”
6.与都江堰的有关的故事、古诗、对联和警句
近日到都江堰,发现一副有趣的对联。
镌于离“二王庙”不远处茶马古道旁的一户小道观门两边,字甚沧桑,仔细辩认,勉强可读出一对半,上联后三个字已经完全斑驳莫辨了: 道院有尘□□□玄门无锁白云封诸位朋友如有雅兴可试补上联所缺之字,想来不会太难的:)顺便说一下:所缺三字,有人用粉笔填写在该联下部,不知是否原配,但确相当工整,就算是正确答案吧。过几天肖马再公布,以博诸位趣乐:)答案:道院有尘清风扫,玄门无锁白云封 答案补充 此为对联诗句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
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
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此为故事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因字数限制。
7.家乡的桥:都江堰南桥作文开头怎么写
家乡的桥我的老家在永春,那是个四季如春、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地方,有连锦不断的高山,雄伟粗壮的树木,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在爷爷家门口的那架横在小河上的独木桥了。
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那无色的河水简直就像一块块晶莹透亮的水晶。小河上的独木桥就更给小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独木桥只是由一根根普通的原木做成的,上面还有一些奇形怪异的花纹。往桥下一看,小河里的小鱼儿是五颜六色的,有红的、黄的、白的、还有花斑的,令人看了会忍不住动心,两手痒痒的。
记得有一次,我看中了一条红白色的小鱼,于是便拿了个网去蹲在桥上捞,那个小家伙可真会跑,结果不但没捞着,反而掉到“水晶堆”里选了个澡,那些小鱼儿们东窜西跳,仿佛在嘲笑我无能,气得我拿了块鹅卵石就往里扔。啊,家乡的桥啊,你给了我们方便,也给了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家乡的桥我的家乡很美,最美的要数那条清澈的河上的石头桥。水清澈见底,偶尔会游来许多小鱼,当时的景象让我想到《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乎。”
在水中突出几块“巨”石,给河两岸的人的往来带来方便;给岸边的孩子们带来快乐;它就是我家乡的桥——石头桥。小时候,爸爸带我过桥,一副坚实的臂膀,一双粗糙的手叉进我的胳肢窝里,一体,就把我举得好高好高,在天空划过一道弧,将小小的我从一块石头移到另一块石头上,就这样,走过来石头桥。
孩提时,伙伴与我在桥上玩耍,双脚站在一块石头上,小心翼翼的蹲下来,用手激起水花,一圈圈微波向下荡去,流动的水经过两指之间,好滑、好凉、好舒服;我和姐姐哥哥们把凉鞋脱下来,一脚踩在“桥”上,一脚插进水里,身体一阵凉捒,最终两脚都跳入波光粼粼的河水里,站定,一躬,头不断摇来摇去,突然,双手一插,一捏,从水中拿出一条跳动的小鱼,哎哟!小鱼溜走了,想去追,可河底凹凸不平的卵石硌得脚生疼,于是一屁股坐在“桥”上,两脚激逬阵阵水珠,在阳光下十分晶莹。有点冷了,站起来,回到“桥”上,看到每块石头上都有许多湿漉漉脚印,于是一手提着鞋,一边哼着歌,追赶着叫道“等等我”。
一会儿,“桥”又恢复了原来的洁净干燥。
8.南桥的传说有什么
都江堰南桥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
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
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
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
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
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修缮历史 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
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
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都江堰南桥位于城南宝瓶口下跌内江咽喉,属于廊式古桥。
宋以前无考,始建无考。原名“凌云桥”,后改名“凌虚桥”。
清代易名“普济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南桥共5孔,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
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现存南桥是2009年改建完毕的,到现在为止已断断续续改建过多次。
桥头楼阁,飞檐刺空。现在看到的南桥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
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的都江堰市南桥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
昨日上午,都江堰市在离堆公园大门旁的南桥广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桥祈福仪式,庆祝灾后重建的这一重大喜事。 “这是我第四次见证南桥的重大改造和重建了,真是一次比一次好。”
都江堰的老市民、今年81岁的张伯夫老人为了庆祝南桥重建竣工,特意穿上一身庄重的中山服前来观礼。在完成重建的南桥上走上几个来回,张伯夫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
据张伯夫介绍,1933年军阀混战曾将南桥烧毁; 1958年特大水灾将南桥再次摧毁;1979年,南桥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点;去年,南桥在地震中严重受损,而这次重建,则让南桥成为了历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桥。 据南桥重建工程的监理工程师、都江堰古建筑专家仰大兴介绍,南桥的重建共耗资490万元,全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结构都被安装回原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建成本。
此外,原来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换成厚度达1.2厘米的钢管,用掉90多吨钢材,达到8度抗震,并在4个桥墩的上、下游方向新修建了8个喷水大龙头,加装了50盏彩色射灯及超过2000米的LED彩灯等。此外,都江堰市还投资550万元对南桥旁边的南街进行了改造。
震后重建 南桥竣工,成为都江堰震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那么,长达半年的“隐身”,南桥经历了什么? 地震后,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都江堰市建设局于地震后第三天,就组织成都市桥梁专家对15座城市市政桥梁进行应急评估,发现南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对桥身进行排危,搭设硬防护通道和封闭打围。 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设局对南桥的安全鉴定结果为桥廊上部评为IV类建筑,处于危险状态,建议实施拆除及重建。
经过省内桥梁、古建筑专家及相关部门三次研讨,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 实施该项工程建设的一位现场负责人史建辉说:“工程预算投资490万元,2008年10月进场施工,在150天内完成重建任务。”
史建辉介绍:在重建过程中,汇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时都有100多人在桥上工作,最多是几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需要审查,看是否真材实料。
其间,施工方还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厂的彩绘工,这些彩绘工,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是工艺美术师,擅长民俗彩绘。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风格特征、原工艺技术并采用钢木结构建造桥头,加固维修桥身,更换梁柱,并尽量利用原有构件,既保原味,又节约造价。
“施工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块构件,全过程人工操作,重建后的南桥保持了浓烈的古建筑韵味,其抗震设计烈度达到8度设防,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