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2.关于写月亮思乡的诗句及点评 高分
最简单的就是~ 静夜思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我 晕 。。。。。那早说清楚不就行啦 。。。。
3.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
静夜思李 白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4.思乡古诗句翻译和赏析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评析;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评析: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评析: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评析:诗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诗人是在异地他乡辞旧岁迎新年的。从诗句的词语
中可看出,“离家已二年”并不是真的离家已整整两年。后两句,诗人告诉我们,
他在春花开放前就有了归家的念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能动身回乡,可能
要落在南雁北飞的日子之后。诗歌写出了远在他乡的人时刻都在想着回家的普遍
心理。
加分吧!(*^__^*)。嘻嘻
5.10首思乡诗 有注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 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
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 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诗的大意说: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诗本来是写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说自己如何想,偏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都在想念他。
这就加深了诗的感情,读来更加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6.思乡的古诗以及它们的写作背景,赏析和意思
描写思乡的古诗 1、《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2、《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3、《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33、《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5、《思乡作》 南诏·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36、《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37、《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8、《塞上闻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7.10首思乡诗 有注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
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
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诗的大意说: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诗本来是写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说自己如何想,偏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都在想念他。这就加深了诗的感情,读来更加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思乡的诗句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