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有过什么诗句十分讲究炼字炼句的
一、杜甫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以他自己的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所说是: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
二、他炼字的例子:
1、特别重视动词的锤炼。如“暮投石壕村”(《石壕吏》)中的“投”字,写出兵荒马乱之际,诗人在路途中急于投宿的心情,被人称为“复却万方无准,安排一字有神”;再如“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赴”字,把山峰写得势欲飞动;“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的“压”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大,花之重,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2、对形容词的锤炼,杜甫也是煞费苦心。如“积尸草木腥”(《垂老别》)中的“腥”字,何等准确、有力!试想,连年战乱,百姓蒙受巨大的牺牲,尸横田野,白骨成山,连草木也发出令人作呕的秽气。再如“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中的“多”字,可谓别出心栽,远远胜过“圆”、“明”之类的字,难怪清代叶燮称赞这个字“尽括此夜宫殿之景象”。
3、他还善于驱遣虚词。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诗句写江山形胜,历史悠久,其中“有”“自”两字将方圆数千里,上下几百年联结在一起。“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滕王亭子》)中的“犹”、“自”用得恰到好处,使诗句具有浑厚的艺术内涵。
2.可以体现炼字的诗句
原发布者:易发表网
古诗中的炼字古人写诗,甚为看重炼字。关于炼字,许多诗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比如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为求一个字的稳妥而付出的苦思。再如方干的《赠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相比之下,这是用尽一生的心力了。大诗人杜甫也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对于字句的锤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杏花开了,“闹”字原本形容花开之繁,但却渲染出春意的热闹。从而为下文张本,表明要尽享欢娱,而不必吝惜金钱。月光从云层中穿出来,照在花枝上。一个“弄”字,很能写出花影随着月光而变幻,也表明心神的恍惚。贾岛那个推敲的典故是为人熟知的,也与炼字有关。其《题李凝幽居》中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原本拿不定用“推”还是用“敲”,后经韩愈改定为“敲”。从表现上说,是以动衬静。不过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虽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但也相通于鉴赏。古诗鉴赏中,所炼之字的表现如何,要着眼于全篇的意境,离不开诗人的思想感情。
3.炼字炼句的诗句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呵呵,还好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炼字的杜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