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文解字·系部关于丝帛的颜色词有哪24个
我转载一个 色彩即颜色,但古代“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大不相同。
《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 ”,《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段玉裁注:“凡羞愧喜忧谓之颜 色”,因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可见古时“颜色”指的是面色,而非万物之色彩。
但是起码在唐代,“颜色”就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杜甫《花底》:“深知好颜色,莫 作委泥沙。”成语“五颜六色”也反映了“颜色”的这种意思。
无生命的色彩与有生命的人 的世界相联系,是色彩成为符号的基础,这符号的所指是人赐予的,它与作为物质外衣的能 指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其中介为人的普遍的审美趣味和民族文化观念,《孟子·告 子上》:“月之色也,有同美焉。” 色彩是生活的衣裳,正是有了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不同色彩,这个世界才有那么多令人 目不暇接之感,假如全是灰蒙蒙的,世界也就失去了美感。
这是眼睛的要求,也是眼睛的客 观构造所能达到的。我们本能地对色彩做出反应,在七彩变化中感到愉悦、悲伤或暴躁,《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
我们会无端地喜欢某一些色彩,是因 为我们朦朦胧胧的审美意识在导引着。歌德说:“人们一般地都很喜欢颜色,眼睛感到有看 颜色的要求,正和它感到有看光明的要求一样;我们试图想一下,阴沉沉的日间,忽然阳光 射到眼前一片景物上,被照耀的物体色彩无比鲜明,我们因而体会到了愉快的情绪。”
这一 段文字出自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色彩学》一书,他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悟着色彩的真谛,他的《色彩学》既是科学著作又是艺术著作。与世界上种种现象一样,人们有认识色彩的愿 望,更有利用色彩来认识他物的愿望,总之人们先是在试图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了色彩与人 的生活联系,因此由认识所决定的对色彩的观念产生在前,审美使用在后。
如古代人很早就 有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赤、青、黄、白、黑是正色,红、紫、缥、绀、流黄是间 色。然而观念抵不过人们对色彩的审美爱好,后代红、紫等色彩由于颇得眼睛垂青,它们不 再被鄙视,反而有了极高的地位,这种间色与正色的差别观念也消失了。
色彩符号在不断变动之中,古人是在运用色彩中形成了色彩的符号功能。据说人类使用 颜色大约在15至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一些原始时代的遗址出土的红土、红骨器证明了原 始人把红色作为生命之象征的观念。
图腾文化中的色彩就具有象征意义,甲骨文中有四个色 彩词,即幽(黑)、白、赤、黄,都是用来表示牲畜的色彩。古人还认为黄是中央色,王者 之颜色;赤是南方色,南方有赤帝;青是东方色,青帝是主春的季节神;白是西方色、秋天 色、五行中金的颜色,四方神兽之一是白虎;北方有黑帝,黑是北方色。
这些都是人们对色 彩和外部自然世界的假设性认识。色彩有象而无形,都是附丽于具体事物之上的。
正是有了 七彩的外衣,我们凭着视觉就可以区分世间万物。《周礼》曰:“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 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
这里边的认识有体验与观念的杂糅。也有人发现对色彩的误读蒙蔽了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 识的,如道家所说“五色令人目盲”,可是这从另一个方面看出色彩对人的影响之大,人是 不能拒绝“五色”的。
最后决定色彩符号的意义最终还是一个时代的色彩审美趣味和审美观 念,所以才会有周代的“恶紫之夺朱”演变为后代紫袍金带皆高官厚禄之代称,人们因为喜 欢紫色,遂以为紫色是祥瑞之色,天之色,与神仙有联系。 色彩本是客观物之属性,是光的不同波长的表现,并且波长在客观上是连续的、不可分 割的,从客观的色彩到人类语言所反映的色彩之间已经有了差别,语言中的七彩却是一段一 段的,好像色彩之间有了界限似的,这还只是说明人的认识在客观上的限制,并不是说色彩 本身具有了符号意义(色彩词语当然是符号),色彩所表现出的符号意义是特定文化所赋予 的,当看到“黑话、黑货、黑线、黑帮、黑店、黑五类”等词语时,我们就获得了黑色的符 号意义,当看到舞台上出来一个描黑色脸谱的人物出场,我们通过黑色就知道这是个正义、耿直的人物。
仔细分辨色彩的符号意义,其来源是多样的。其一跟色源体给人的感觉有关,如白色具有纯洁、高雅的符号意义,主要因为白色在人们眼中是白云、白雪、白花、白玉等 美好事物的属性;其二跟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有关,粉红色之所以为人们喜欢而成为浪漫、温柔、梦想之象征,主要是因为这种色彩能让人安静,引起舒适、温暖的感觉;其三,色彩 的符号意义有历史的成因,欧洲历史上用于国际外交领域的公文曾采用白色的封皮,沿习下 来,白皮书的白色就有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符号意义;其四,还是跟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有关 ,如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黑就成了恶、反动之象征,现在人们常说的“洗黑钱 ”、“黑社会”等即由此而来。
人类通过语言来认识客观物理世界,其认识成果又通过语言保留下来,而语言反映物理 。
2.说文解字·系部关于丝帛的颜色词有哪24个
我转载一个色彩即颜色,但古代“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大不相同。
《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段玉裁注:“凡羞愧喜忧谓之颜色”,因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可见古时“颜色”指的是面色,而非万物之色彩。
但是起码在唐代,“颜色”就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杜甫《花底》:“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成语“五颜六色”也反映了“颜色”的这种意思。
无生命的色彩与有生命的人的世界相联系,是色彩成为符号的基础,这符号的所指是人赐予的,它与作为物质外衣的能指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其中介为人的普遍的审美趣味和民族文化观念,《孟子·告子上》:“月之色也,有同美焉。” 色彩是生活的衣裳,正是有了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不同色彩,这个世界才有那么多令人目不暇接之感,假如全是灰蒙蒙的,世界也就失去了美感。
这是眼睛的要求,也是眼睛的客观构造所能达到的。我们本能地对色彩做出反应,在七彩变化中感到愉悦、悲伤或暴躁,《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
我们会无端地喜欢某一些色彩,是因为我们朦朦胧胧的审美意识在导引着。歌德说:“人们一般地都很喜欢颜色,眼睛感到有看颜色的要求,正和它感到有看光明的要求一样;我们试图想一下,阴沉沉的日间,忽然阳光射到眼前一片景物上,被照耀的物体色彩无比鲜明,我们因而体会到了愉快的情绪。”
这一段文字出自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色彩学》一书,他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悟着色彩的真谛,他的《色彩学》既是科学著作又是艺术著作。与世界上种种现象一样,人们有认识色彩的愿望,更有利用色彩来认识他物的愿望,总之人们先是在试图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了色彩与人的生活联系,因此由认识所决定的对色彩的观念产生在前,审美使用在后。
如古代人很早就有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赤、青、黄、白、黑是正色,红、紫、缥、绀、流黄是间色。然而观念抵不过人们对色彩的审美爱好,后代红、紫等色彩由于颇得眼睛垂青,它们不再被鄙视,反而有了极高的地位,这种间色与正色的差别观念也消失了。
色彩符号在不断变动之中,古人是在运用色彩中形成了色彩的符号功能。据说人类使用颜色大约在15至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一些原始时代的遗址出土的红土、红骨器证明了原始人把红色作为生命之象征的观念。
图腾文化中的色彩就具有象征意义,甲骨文中有四个色彩词,即幽(黑)、白、赤、黄,都是用来表示牲畜的色彩。古人还认为黄是中央色,王者之颜色;赤是南方色,南方有赤帝;青是东方色,青帝是主春的季节神;白是西方色、秋天色、五行中金的颜色,四方神兽之一是白虎;北方有黑帝,黑是北方色。
这些都是人们对色彩和外部自然世界的假设性认识。色彩有象而无形,都是附丽于具体事物之上的。
正是有了七彩的外衣,我们凭着视觉就可以区分世间万物。《周礼》曰:“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
这里边的认识有体验与观念的杂糅。也有人发现对色彩的误读蒙蔽了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的,如道家所说“五色令人目盲”,可是这从另一个方面看出色彩对人的影响之大,人是不能拒绝“五色”的。
最后决定色彩符号的意义最终还是一个时代的色彩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所以才会有周代的“恶紫之夺朱”演变为后代紫袍金带皆高官厚禄之代称,人们因为喜欢紫色,遂以为紫色是祥瑞之色,天之色,与神仙有联系。 色彩本是客观物之属性,是光的不同波长的表现,并且波长在客观上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从客观的色彩到人类语言所反映的色彩之间已经有了差别,语言中的七彩却是一段一段的,好像色彩之间有了界限似的,这还只是说明人的认识在客观上的限制,并不是说色彩本身具有了符号意义(色彩词语当然是符号),色彩所表现出的符号意义是特定文化所赋予的,当看到“黑话、黑货、黑线、黑帮、黑店、黑五类”等词语时,我们就获得了黑色的符号意义,当看到舞台上出来一个描黑色脸谱的人物出场,我们通过黑色就知道这是个正义、耿直的人物。
仔细分辨色彩的符号意义,其来源是多样的。其一跟色源体给人的感觉有关,如白色具有纯洁、高雅的符号意义,主要因为白色在人们眼中是白云、白雪、白花、白玉等美好事物的属性;其二跟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有关,粉红色之所以为人们喜欢而成为浪漫、温柔、梦想之象征,主要是因为这种色彩能让人安静,引起舒适、温暖的感觉;其三,色彩的符号意义有历史的成因,欧洲历史上用于国际外交领域的公文曾采用白色的封皮,沿习下来,白皮书的白色就有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符号意义;其四,还是跟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有关,如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黑就成了恶、反动之象征,现在人们常说的“洗黑钱”、“黑社会”等即由此而来。
人类通过语言来认识客观物理世界,其认识成果又通过语言保留下来,而语言反映物理世界都是通过文化世界的。
3.帛字开头的诗句
没有以帛字开头的诗句,找到以“帛”结尾的诗句如下:
1、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出自唐·李贺《客游》
2、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出自唐·杜甫《北征》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
4、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出自唐·白居易《杜陵叟》
5、仕鲁蒙帻帛,且爱裹疏巾。——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6、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出自唐·王季友《青出蓝》
找到“帛”在中间的诗句如下:
1、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2、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出自唐·章碣《焚书坑》
3、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出自唐·李白《长歌行》
供参考。
4.金缕衣诗句
金缕衣 【作者: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作者:梁羽生】
蜗角浮生换。
怅年来车尘马迹,天涯望断。
青冢寒鸦啼未了,凄绝此情难浣。
更还有幽闺旧伴,死别生离同一恨,梦魂惊,犹似闻低唤。
清泪滴,鸳枕畔。
深情负尽长遗怨。
此生缘,镜花水月,都成空幻。
弹剑狂歌临绝塞,云海苍茫人远。
挽冰河洗涤尘丝乱。
往者如斯随逝水,后来人应得如心愿。
殷勤祝,嘘寒暖。
------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5.关于刘兰芝的诗句
孔雀东南飞 作者:佚名 (两汉)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